
全文根据“临界知识”这个关键词来展开 大体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 1.什么是临界知识?
- 2.如何掌握临界知识?
- 3.如何发现并应用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首先我们可以把知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数据、信息和底层规律。
知识指的是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而临界知识就是指能够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的关系变化:
知识数量构建- 知识速度构建-知识深度构建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指:
一、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
二、在寻求答案的时候,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如何掌握临界知识?
低效看书:阅读+摘抄
高效记忆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一、绿灯思维
避免自我防卫,区分“我”和“我的行为”,思考新观点有价值的地方。
二、以慢为快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一、反思
《影响力》: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跳跃性假设)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把自己的行为习惯与高效能人士的习惯要求进行对比。
坚持每日写反思日记。
二、以教为学
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注意点:备课时要为讲清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查询反面案例。
三、刻意练习
看到问题、思考问题的实质、思考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最后采取行动。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如何发现并应用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础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找不到规律时,尝试自己总结,并把规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临界知识的应用:
复利效应:做a事情,导致结果b,b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强了a。
用复利投资,把投资自我放第一位。
概率论:不断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致命打击。
黄金思维图:why-how-what理论
看问题不要只看到表面,思考事情背后的“why”
进化论:位置比努力重要,不要因循守旧。
系统思考:关注“关系”而非“个体”
二八法则:寻找人际关系的结构洞,通过自我暴露、互惠原则将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
安全空间:一、冗余备份(完整备份/关键节点备份/准备planB)。二、精简,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三、提升系统的反脆弱性,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
最后是关于未来竞争的优势:
一、拥有认知战略优势
二、掌握商业底层方法论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总结和回顾。
2019/05/19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 第(2)篇“临界知识”:当你觉得大部分事情都能这么做,可以跨“维度”分析不同的工作,对你而言他们都是相通的,这可能就代表你具备了“临界知识”了吧。n我经常对朋友说,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其实都差不多,支撑我学的快的原因是我很会打游戏。(当然,比起我许多朋友来说,我不算会打游戏)nn当你具备“临界知识”的时候,会导致你生活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斜杠青年”也正是这样的结果。而许多外人看来“多元化”、“斜杠青年”是过程,可见认知正确是多么重要。n就像我经历的“销售/游戏/服务端/前端/产品……”,在我看来他们都差不多,用程序猿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通用方法传不同之的参数,返回的结果不同。罗辑思维在跨年演讲上称为“算法”。n按李笑来“老师”(不管他现在怎样)的说法,就是把同一个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n大家的说法都大同小异,具备这样的能力后,每次阅读这些书都感觉像是和自己人聊天,“嗯嗯,原来你是这么表达他的”。n学习就是不断返璞归真的过程,如果你不喜欢看《把时间当做朋友》,你可以试试看这本书n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 第(3)篇最后,谈谈我的感受:
1.关于概念解读。我以前一看到专业术语,我就看不下去,也没有耐心去看。看了《好好学习》之后,我发现不深入理解概念,也就无法应用知识。另外,理解深度越深,收获越多,越能转化知识,体现它的价值。
2.成甲老师提到3个学习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其实这三个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学习者的坚持。对于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这方法我以前也会用到,但缺乏坚持,就是没有做到刻意练习,也忽略它的重要性。
3.关于学习的投资。我个人认为投资方式很多,不能盲目去跟从。选择适合自己投资。就拿我来说,我刚学心理学知识,你一下子让我去参加一系列课程、培训,对我来说不实用。先别说天数长(8-12天)、价格高(5000-10000及以上)这些因素,主要我还没消化知识,参加了也是白学。二来我是行动派,先体验、实践后再回来看理论,才能吸收知识。与我身边认识的学习达人不同,他们学习能力快、理解速度也快。三来心理学知识对我来说是挑战,从我抵触、不喜欢到喜欢,主动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