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周一翻开这本小说开始阅读,就一直对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独居的一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随着书中故事的展开,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你来我往,彼此纠葛。情绪虽然略显悲伤,但也处处透着小热闹,甚至是胡闹,没有一丝独居的孤寂感!带着这份好奇,渐渐接近了全书的尾声,在读到全书的“第三部:1995年秋天”中的“科尔夫人”一节时,心中的疑问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这是一篇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通过作者约翰·欧文雄浑的笔力让我认识了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人和他们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我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
故事是以4岁的女儿露丝听到了妈妈玛丽恩奇怪的“呕吐”声,进而撞破39岁的妈妈玛丽恩与16岁的作家丈夫的助理埃迪的“奸情”开始的,场面略显荒诞滑稽,而妈妈最后的那句“别叫啦,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快回去睡觉吧。”也让我对妈妈玛丽恩多了一份玩世不恭的不敬之感。由此,全书开始了那个影响了科尔及其他人一生的悲惨故事——露丝的两个哥哥托马斯和蒂莫西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双双故去……
我认为第一个深受其影响的应该是露丝,因为她是作为两个哥哥的替代品“被出生的”。可以说从她被孕育成功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注定带有一丝悲情色彩,妈妈对待她的态度,家里随处可见的哥哥们的照片以及每张照片背后精彩的故事(都是关于哥哥们的),从小就包围着她,影响着她。4岁的露丝从小就住在由两个哥哥的照片组成的城堡中,每天都要寻找他们的照片,倾听他们的故事。1958年的照片也许是黑白的,但照片里的故事却是彩色的,照片里的人物也都是栩栩如生的。哥哥狡黠活泼,弟弟沉稳安静,都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因为他们有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为他们自豪。而小露丝作为一个替代品,从小生活在这种被动压抑的环境中,她的命运无疑是悲情的!从她向埃迪要“哥哥的脚”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她受影响之深,我为小露丝感到深深的忧伤。小露丝不理解妈妈的“无情”,也不理解爸爸的“滥情”,甚至一度自暴自弃,但是当她失去艾伦开始独居生活以后,她开始渐渐理解了什么是爱,接受了爸爸妈妈当初的选择。
第二个深受其影响的就是埃迪,他的出场就是一枚“棋子”,丈夫特德雇佣他做自己的助理——开车、打字、校稿,实际上是把他作为一枚“棋子”,希望他和自己的妻子发生点关系,借此帮助妻子走出失去儿子的痛苦,因为他年纪与他们已故的儿子托马斯相仿,样子相似;而妻子玛丽恩其实一开始也是把他当成一枚“棋子”,不惜和他发生关系,借此减少对儿子的思念,填补儿子的缺失,进而借助他逃离这个让她压抑的家,让她有负罪感的女儿,让她感到厌烦的丈夫。而我们的小埃迪呢,“三个月60次”,开始时他确实是痴迷于女主人的美,女主人带给他的“性快感”。可是随着他与玛丽恩的相知相恋,他深深地懂得了她心中的苦,他爱上了她的苦难,他痴迷于她的深情!即便是玛丽恩借由他逃离这个家,他也没有改变自己对她的爱,这一爱就是三十七年!可以说这份爱分量很重,至死不渝!
第三个深受其影响的当然是两个死去孩子的母亲——我们的玛丽恩,我想39岁之前的玛丽恩虽然对丈夫的滥情不满,但至少是快乐的!这可以从那些贴满整个屋子的照片看出来,照片里的玛丽恩是温柔的、浪漫的、多情的、自豪的!她回忆起两个儿子是面带笑意的,充满快乐的!可是当埃迪问起那场事故时,她瞬间变得僵硬,变成了一块石头,表情木讷,神情呆滞,没有生气!这种爱自己的孩子爱如骨髓的慈母形象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得人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对4岁的小露丝的“无情”,甚至不愿意亲手带她,而是聘请了三个保姆。对此,一开始我无法理解,甚至感到深深的气愤——你既然选择生下了他,即使是“替代品”,她也是你的亲生女儿,你理应做到一个母亲应该尽到的职责。因此,我对玛丽恩的定义一开始也是“不合格”的,直到后来看到她对埃迪说她故意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不敢对小露丝倾其所有,是因为她怕像失去她的两个哥哥一样失去她(不是原话,大致是这个意思)。我深深地理解了玛丽恩,我知道她一定也深爱着我们的小露丝,并不比两个哥哥少!只是表达方式有些偏颇,但是可以理解。
第四个受到其影响的当然是两个死去孩子的父亲,也是小露丝的父亲——最富争议的特德。该怎么形容他呢,儿子故去之前,他有美满的家庭——美貌的妻子、活泼的儿子;有成功的事业——小有名气的童书作家;还时不时出轨外遇。儿子故去之后,他失去了美满的家庭——妻子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事业不温不火——还是那几本书;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性的需求——还是常常勾引单身妈妈。可以说我对特德好感不多,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其实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老鼠爬墙缝》《地板上的门》《不想发出声音时发出声音》其实都是关于两个儿子的故事,他对儿子的爱一点也不比玛丽恩少;而作为一个男人,在面对孩子的死这件事情上,他表现得比较理性,甚至不惜引入埃迪这枚棋子,做法恶劣,但想法是想让妻子尽快走出悲伤(而这一点他是无能为力的)。正是因为他的理性,才不至于让这个家在失去儿子那一刻就彻底垮掉。我猜想决定要再生一个孩子很可能也是特德的主意!特德可能有诸多的问题,但他对女儿露丝的爱比玛丽恩更有质感,不打折扣。最后,正是女儿露丝的一席话让一向显得不知羞耻的父亲感到深深的内疚,最后以“自杀”谢幕。
小说中其他人物如沃恩夫人、艾伦、汉娜、哈利,还有妓女罗伊等等吧,都被作者约翰·欧文塑造得丰满有趣,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悲伤、喜悦,都有自己的故事,面对爱或者付出爱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读来丰富我们的内心。爱是一个好东西,它可以让我们收获年轻、收获活力;可以让我们收获幸福,感到满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好好守护它,给它设置一定的屏障,即愉悦了自己也不伤害别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接受并祝福每个人的爱和他们付出爱的方式!
小说的最后以圆满收尾(一度有些担心)——埃迪坚守三十七的爱有了美好的结果,玛丽恩回到他身边,他们一定会幸福地共度余生;露丝并没有因小时候家庭的不圆满而拒绝爱情,相反她经过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最后露丝理解了妈妈当年的选择,接受了妈妈的道歉。
最后,五十三岁的小埃迪带着七十六岁却依然美丽的玛丽恩回到他们最初一起生活的位于萨加波纳克的家,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女儿露丝——“别哭啦,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我喜欢这个结局!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800字 第(2)篇这本书其实真的很难评分。[抠鼻]n如果要论故事性,无疑是比较差的那一届~但有些喜欢平铺直述型的读者会觉得是一本难得的好书。n故事的前半段是环绕着两个家庭的初期,主线是露丝•科尔一家,她的父亲特德•科尔是咱们现在常说的渣男,搞女人一直搞到死。有人说坏人也坏的有原因,特德的原因可能是从小缺爱+管不住自己的老二+想用性刺激掩盖丧失两个儿子的伤痛。母亲玛丽恩的人设是一个大美女,让读者会产生“为什么他老婆这么漂亮还要出去乱搞”抑或是“哦,原来美貌和男人会不会出轨真的没关系”的疑惑和结论。因为两人的疏忽和争吵,直接导致了交通事故和两个儿子的惨死。父亲看上去很快走出伤痛,可他直到自杀可能才明白玛丽恩的痛苦。而玛丽恩这个美丽的悲情角色,将近四十年才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而两人的第三个孩子——露丝,成年后成为一个作家。通过想故事、写书和在生活中找题材和灵感,推翻了自己那套“作家只要靠想象力而不要生活实践”的理论的同时,终于和几十年的自己和解并接受了自己。和第一任丈夫的结合并不因为是真正的爱,而是恰好碰到一个愿意照顾她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男方爱女方更多的那种。在生子丧夫之后和第二任丈夫结合,被母亲年轻时的情人和自己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嫉妒,因为这次露丝才真的找到了命运中的归属。故事的另外一条线索是关于埃迪。一个有着恋母情结的年轻男人,原生家庭的父母每天只关心自我而忽视他,处于青春期的他无处释放自己的荷尔蒙,在给特德•科尔做助理时无可救药的爱上玛丽恩并给她当小情人(当然这是被特德那个坏家伙设计的,是想让玛丽恩成为过错方而无权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谁知道玛丽恩直接一声不吭的搬走了,完全没提过女儿️哎,真是人算不如天算)n埃迪成年之后也成了一名作家——不怎么出名的那种。写的几本书,也几乎都是年轻男人和年纪大的女人产生感情的故事,但是还真就有市场!我也不懂他怎么做到的!他就这样一直写啊写啊写啊写啊,边写边陪着露丝,还真就等到了回来的玛丽恩!真是个奇迹~~n中间还有一个花了些笔墨的配角,是露丝第二任丈夫哈利原本要娶的一个妓女。因为露丝打算看她怎么接客谁知碰上杀人犯被杀了。然后哈利一见露丝就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她。嗯,不要怀疑一见钟情。so,全书的大概结构就酱。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800字 第(3)篇为什么名字是独居一年呢?明明是这么多人的37年。故事第一篇结尾,精炼的让人惊掉下巴:“四岁的露丝毕竟年幼,记不住埃迪这个人或他的阴茎的细节特征,埃迪却记住了她。三十六年后,埃迪五十二岁,露丝四十岁,昔日这个倒霉的男孩会爱上露丝·科尔,但即便到了那时,他也不后悔和她的母亲睡过觉。” 惊世骇俗。故事的发展不断的冲击着我,这么开放的和说吃饭一样无所顾忌的谈这样的八卦,……,所以不管作者说多少次长岛,长岛,纽约纽约,我都执着的在脑子里勾画着英国乡村庄园的情景,洛夫夫人家的花园,林肯车在乡间小路上掀起的灰尘,撕碎的画片如何散落在树上,矮灌木上,总觉得美国相对保守,这种事情应该在英国,在欧洲。其实,这些人就是美国人,而且美国人走出去,到了欧洲,去了加拿大,衬托出美国文化的保守,不够宽容。故事让露丝在37年里差不多复制了母亲人生的重要经历,让她一点点体会母亲的选择,最后理解,接受,释怀。反观一直在陪伴露丝的父亲确最终一定要被打败,导致自杀。所有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我相信每一天都有发生,个人认为书其实告诉我们女性主权意识的增强,滥情最终走向灭亡,只有家庭才是最好最后的归宿,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荷兰是真正的宽容,最后和美国价值观互补而和谐。女人是绝对的主角,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还干的有声有色;感情方面,越来越可以主导自己的选择,最后艾迪也只能付1/3的房费,哈利成为主夫,谁不想有个自己的主夫呢。很多心理描写,把握挺到位,很多地方不由得感叹一个男作家怎么能捕捉到这样的细致精准;还有那种幽默风趣,贯彻始终,很多地方看的人忍俊不禁。比如:“Did you hear the soun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