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关于认知,在生活中我偶尔有看到这样的话语: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认知决定命运。认知决定未来。还有联想到与它关联的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等等
目前就想到这些,看看命运,一生,未来这些词,它们都是由认知所决定的,那这样看来,认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讲真,虽然看到别人提认知,讲认知,不过它具体是什么含义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清楚,只是大概知道它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决定着人生的质量
那什么是认知呢?百度定义是这样的: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这本书是从书友那里瞄到的,光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就有某种吸引力,对吧,我就加在了书架上,想着有时间看看
这大概半年前的事情。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一直是我在践行的理念。
不过我倒是没怎么真的买书,也只有很少量的实体书,大多都是电子版看的,有时看到觉得不错的书,书友的推荐,书名本身的吸引,比如这本,都直接加在书架上了,这方面我还没变过
哈哈哈
近年自媒体流行,各种公众号订阅关注,我也慢慢关注了一些,这本书作者的公众号也有关注到,之前一段时间也比较闲,会经常翻翻一些公众号看看,想增长点知识,到现在慢慢的关注了上百个了,每天都会看到这么多小红点
至于打开率
我不说。
我不说你也知道。
…
我知道,你全都知道。——薛之谦
/
在《皮囊》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那这样的话,书中作者说的有些道理,自己是知道的,被作者点了出来,之后有了启发。
脑海里有个模糊的印象后,若是没有进行过实践,重述,反思过,想来也不会深刻,叔本华有句名言说过光是不停的读书而不思考就不会在精神世界里扎根。
若下次再看到这些道理后内心会感觉对对对,然而却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
没错,是我。
道理都知道,然而却过不好一生的真相或许如作者所说的这样:凡没有引发践行的道理要么是没有认同,要么是没有真的懂。
不认同的就算了,那已存在于内心的或许现在正安静的躺在心中的某个小角落,等待着自己去探索发现。
/
这本书看完也没多久,就一周左右,其中说的内容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
真的。
看章节的标题,本书是从六个方面来说的,从重新认识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
看到这里的话,可以合上了,以下是正文,复制粘贴的
占大多数…
作者说:世界虽很复杂,但千头万绪总有源头。这个源头就叫底层知识,对它的正向修缮是成长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这么说,世间的道理一共就这么多,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用的是什么技能,都是底层知识的“相”,提升认知,提升的就是底层知识的正确性。
1、重新认识自己
﹂大脑会欺骗你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既自信,又自卑;既外向,又内向;既害怕孤独,又享受安静;既无所畏惧,又胆小懦弱,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泰勒斯回复:“看清你自己。”
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
人们常常会有证实偏差,如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先入为主的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不错
﹂别装,千万别装
作者举个例子:物理学上的简谐运动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机械振动,事实上,简谐运动的衍生体可适用于各个方面,例如,股票价格、投资收益、运动员的成绩等。这些都遵循了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叫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指的是无论是低于或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价值回归的趋势,其回归趋势的强度就类似于弹簧,偏离中心越远,强度就越大。
装的行为也一样,每当你表现的价值高于自己真实的价值时,就相当于给弹簧施加压力,装的越狠,回归真实水平的可能性越大。理由是一个人不可能长期维持在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状态。
………
(作者)这意思是说,适当的装一是可以的…
不是有句话教训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尽管你不太会做,也先大胆的自信的去做,直到真的会了。
﹂告别懒惰
学会分解任务
心理预判没完成的后果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给自己阶段性的奖赏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2、重新认识知识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并非所有知识都是同等重要,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是用自己的话对信息进行判断重述,这样信息的价值才会提升。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以前不知道这个梗,现在知道它们不是时间长短来区分的,系统阅读一般指的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成体系,是系统阅读。碎片阅读呢,比如绝大多数公众号,不管花多长时间都是碎片阅读。
﹂打造知识体系的笨方法
完善元认知: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同时,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
为了避免证实偏差,需要先将自己的元认识变得正确,每次有了一个偏向后, 最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几次,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后,有了基础打底,就能更快速哪些知识是该深入挖掘的,能给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哪些知识是看一眼就无须再费时间了解的了。
﹂分享
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利人利己
﹂学习的动力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3、重新认识金钱
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方向上努力决定成绩
无节制地省钱是错误的金钱观,无节制地花钱也一样。该花的花,像投资自己,该省的一分也不浪费。
在开源和节流产生冲突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坚定地站在开源这一边。人的地位、价值、眼界、认知都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又岂是一朝一夕能追得上的?开源的人节流易,而节流的人开源难。
不同种类的劳动,产生的价值当然是不同的,但考虑到边际,同种劳动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才是最大的价值,而金钱是这种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4、重新认识时间
关于时间的就不复制粘贴了,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时间
…
呃,连自己都不愿意敷衍了吗…
好吧
单纯地计算多少次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了多少印记,以及它给人带来了多少意义。有些人只需几年就能走过另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注意做事情要按照重要性顺序优先排列。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
5、重新认识关系
真正的高效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人与人长期交往往往凭的是等价交换
6、重新认识人生
﹂活着的意义
人生没有假想的跑道,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独的自己。
﹂自由意志下的体验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努力的人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你脱颖而出?仅靠努力是不行的。能坦然认识到自己也需要努力,坦然承认自己想要努力带来的概率性好处,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用“懒惰”给自己的认知不足和能力不够当借口,你再也不能说出“只要我努力,就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样的话了。
拿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说,最重要的三要素是运气、智慧和努力,努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用一个链条是这样的:初始运气——初始条件——概率性习得初级智慧——努力——习得高级智慧——持续践行——创造更多好运……
努力,根据目的不同,有许多坑,有些人瞎忙活,努力中就只有汗水,有些人不按照优先顺序做重要的事情,有些人选择方向不对,还有些人的努力只是做给别人看。
﹂努力的正确姿势
1、努力,是一件目的性的事。
积累可迁移的能力,经验。
2、努力,是一件内生性的事。
努力,可以看作加速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假如一个人拥有关于努力的正确认知和方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的动力是内生的。有些人之所以需要他人的认同才能在压力下“逼迫”自己不得不努力,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做事的真正意义,因此努力的动力是需要“外求”的。外求的努力虽然也能提供一定的动力,但由于其非内生性,时效就比较短暂。等翻到了下一个目标,只得再次外求。这样的努力缺乏持久力,无法持续击败惰性。
3、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
很多人看努力只看时长,以为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长,就是努力,其实这并不准确。
分情轻重,将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这几乎是比努力的有效时长更为重要的事情
﹂少有弯路,可能会死的更惨
避坑本身可能是个坑,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得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而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步骤,仅凭别人的经验和单纯的理论学习(通常还不详尽),在多数情况下,对坑的理解几乎都会出现不小的偏差。当真的踩进了坑以后,也很难较快地爬出来。
﹂踩坑要趁早
年轻人积极避坑不一定是好策略,只要你会思考、会总结,坑是没有白踩的。
﹂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格局是什么,找一个最接近的解释应该就是我们的认知层次。
每个人因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不理解:“明明我们就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很多人并没有领会到,世界除了是个物质实体外,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个精神实体。
想起一个小故事,是说有个小女孩陪妈妈逛街,回来时小女孩画了一幅画,叫《陪妈妈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懵了,上面只有一根根柱子。
端详半天,突然回过神来,这是一条条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子矮,被母亲牵着,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东西。
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成年人的大腿,挡住的视线。
这是认识的不同带来的,而拥有较高认知层次的人,他们的着眼点根本不会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清楚自己的布局,知道自己每一刻在做什么,能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对他们来说,其实未来的大体框架早已提前建好,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未知,实现的路径未知,时间未知而已。
通俗点说,认知高的人能“预见未来”,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笃定,所以获得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
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幸不幸福,通常需要借助比较的力量。比较这回事注定是有参照系的,而参照系则是没有固定标准的。通常有两个标准,跟别人比,跟自己比。
跟别人比较,一般来说,起点相同的或者起点比自己好的,后来混的不如自己的幸福感就来了。反之起点相同或者没自己好的,后来混的比自己好的,就会怅然若失。
跟自己比较:当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干的活。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
幸福这件事,实在是取决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幸福是生生不息,却难以触及的远。
——张悦然
——————————————————
写完了,我是个勤劳的知识搬运工。
再吐个槽好吧,这样一个个复制的感觉也是挺累的…用了好几个小时了…下回直接写写感想就好吧,如果我还能写出来的话…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三季人”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 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子的学生!” 客人就说:“那太好,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呀?”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就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晕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讲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之前听到这个故事只是觉得这个蚂蚱很可笑,孔子很聪明。但是没有想过这到底是哪里的问题。有的人天生就见识浅薄吗?看不到别人看的东西,还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过这种经历,我确实经常遇到,就感觉这个人说出来的话很奇怪,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让人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选择沉默,不是不能反驳,是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有一句话是说:宁可跟明白人打顿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了。
直到读到这本《认知突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的这种问题都是认知层次的问题。认知层次有高低之分,认知层次较高的人能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认知层次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每提高一层,就能看到更多的风景,而处于相对下层认知的,仅用想象是很难理解上层认知的。所以上面的例子中孔子和他的弟子认知层次和蚂蚱的认知层次明显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读完这本书,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就好理解了,所谓的说不到一起去,有代沟其实说的都是认知不在同一个层次的问题。
《认知突围》作者蔡垒磊,江湖人称蔡叔,宁波思维工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一站式知识平台蚂蚁私塾创始人。其个人微信公众号“请辩”有着30万+的订阅者。区块链平台“赞我”创始人之一。对人对事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总能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戳中你的认知盲点。
《认知突围》没有名人背书和推荐,上来就是满满的干货。全书共6章,分别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认识时间、认识关系、认识人生。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是也是菜叔在我这里封神的过程,整个过程我都在不停的拍大腿惊呼:说的太对了,就是这样的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本书也是我近来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共用了4天时间,8开的笔记本记了满满的一大本笔记,感觉几乎每一句话都刷新我的认知啊。比如:
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
记忆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随便抛出一个知识,“不懂”应该是常态,而“懂”才是非常态,但是显然,绝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不懂装懂的倾向。
非刻意的不懂装懂是自我认知上的巨大缺陷,就是非但我不知道,而且我竟然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个很要命的事情。刻意的不懂装懂就好一些,只是嘴上不承认,至少证明他在认知习惯上没毛病,病是可以治的。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
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
如果要把聪明这个概念扩展到广义,认知就是聪明的一部分。
多数人的认知看不了很远,当回报在某些人眼里不存在或不明显时,他们的动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现出懒的特性。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优先级是个主观认定,有些人阙值很低,对他来说,60分的事情就值得他拼尽全力,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90分的事情才值得他挪一挪屁股。
很多人认为机会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事实是,这种“可能”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碰到,只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满足开启它的条件。
你就像一只无法停止爬行的小虫子,不停地用你的触角去触碰周围的各种机会。然而有时候,由于自己没有相应的触角,探测不到对应的机会;有时候,你发现自己有相应的触角,探测到了机会,却发现长度不够;等你努力长出了相应的足够长的触角,又发现由于不断前行,刚才的机会已经远去。于是,你只能继续前行。
上面只是第一章的一部分,有没有一点颠覆认知呢?当然还远不止如此。
大脑会骗人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这种话,因为说的多了或者我们不求甚解的习惯,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质疑过,这句话到底是对的吗?
现在我们就来质疑一下这句话。真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吗?那言外之意就是你很了解你自己。那你到底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是无所畏惧还是胆小懦弱的?或许你会说我是自信的,那么请回忆一下你在女神面前的表现!如果你说我是无所畏惧的,那么请思考一下如果你乘坐的航班被劫持了,你是否会是站出来制服歹徒的那一个?
就像泰勒斯说的:世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看清你自己。
于是我们自己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一直在用切片思维思考问题。是人就离不开七情六欲,而人一旦有情绪,就会为了维持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而说服大脑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比如感受过快乐就想持续感受快乐,尝试过痛苦就想立刻摆脱痛苦。于是大脑就会为你创造一系列虚假指令来达到目的,比如自欺欺人等。久而久之,我们就真的会将这种虚假的思维指令当成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
大脑不但在我们认识自己的时候欺骗我们,即便是我们信以为真的记忆其实也是被大脑“篡改”过的。
研究记忆的专家洛夫斯特曾将被试者分为A、B两组,让他们分别收看一段多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影片,看完后问A组:“汽车相撞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再问B组:“汽车撞毁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注意,前者是“相撞”,后者是“撞毁”。
结果,B组的被试者估出来的速度明显快于A组。一周后,当这些被试者重新被召回时,洛夫斯特询问了一个影片中根本未出现的问题:“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两组都有人十分笃定地声称自己看到了,但B组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A组的两倍多。
许多实验都证明了,只要记忆经过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过去某个时点的三维定格影片影像。它之所以呈现在大脑中,是来自我们对信息的压缩、处理和加工。这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和主观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不知名时点的片段杂质。
每个人约有1000亿个脑细胞,索引是比记忆难得多的事情,如果不能简化抽象事物,我们完成记忆后很难再将其提取出来。为了给予索引提取以便利性,我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将记忆修修剪剪,去掉难以归类的部分增加无关紧要的缺失,使之更便于我们日后调用,但此时的记忆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应了。
你看,我们完全信赖的大脑竟然一直是在骗我们的,是不是很颠覆你的认知呢?
省钱不道德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成由勤俭败由奢”,从古至今,我们把勤俭奉为圭臬,甚至把勤俭跟道德挂上钩,那么省钱真的比花钱更道德吗?
一般我们说一个人道德,是这个人能发自内心地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么省钱这回事儿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吗?显然不是,省钱这回事儿显然是利己的,我们省下了钱是因为我们觉得省钱对我们有好处,没有让钱流动给社会带来价值,也没有把钱给到商家让商家获利,它没有一点利人的属性,反而只是有利于自己,钱放在手里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所以省钱其实一点也不道德。那么花钱就道德了吗?是的。花钱花的值,利人利己,花的不值,利人不利己,所以花钱比省钱更道德。
年轻就要多走弯路
过年回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七大姑八大姨,拉着我们的手,意味深长的跟我们说:“我跟你说,找对象这事儿得抓紧了,再不找就真的嫁不出去了,我们村儿那个谁谁谁,年轻的时候不着急,你看现在都三十好几了,找不到了,这不砸手里了吗?……”
不管是长辈还是领导都在用自己的经验教训指导我们,不想让我们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想让我们把坑避开。这样真的好吗?
且不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几十年前的经验还有没有借鉴意义,单是长辈们的经验本身就是样本数量极小的不完全归纳,所以用他们的经验来避自己的坑就有待商榷了。
而纵观我们周围的例子就会发现,那些年轻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苦的人,往往后面更加顺遂,而年轻的时候顺风顺水的人,往往要在人生的后半场补上这一课。
蔡垒磊在书中强调:
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得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而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步骤,仅凭别人的经验和单纯的理论学习(通常还不详尽),在多数情况下,对坑的理解几乎都会出现不小的偏差。当真的踩进了坑以后,也很难较快的爬出来。
人和人根本上的区别其实就是认知层次的区别,有一些人的认知提升渠道是随时处于开启的状态,所以这部分人更容易成长,也就是所谓的有大格局。也有部分人他们的认知提升渠道是处于常年关闭的状态,这部分人看不到或根本不想看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因而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或新观点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抵触、固执己见。
格局也就是认知层次对人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这一生的质量差不多就是由它决定的。所以请准备好随时开启你的认知提升通道吧!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一本好书的价值在于延伸你的认知,并告诉你下一步去哪。它是一本经过思考而告诉你,自我认知,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的几大课题思考要领。人的认知是主观和客观世界的产物。在周遭一切环境稳定, 太剧烈变动因素下,思想及行动受困你看待世界选择的角度,所谓的懒惰,放纵和意志力不足,这些对自己打击报复的形容词,也许只是你逃避要对自我认知进行更新的一个挡箭牌。人会逃避成长?会的。今日成功的人是拒绝明日改变,因为美好在纠缠,而从时间长河来看,这样的缠绵,未免太小家子气。从出生到毕业,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知识的学习,而比起一个有知觉的人,你可能缺少告知周遭的温度:知识是有层级的。最上层为信息知识,第二层为加工知识,第三层为系统知识,而最高层级为智慧。说明下,宗教和信仰不在讨论之内,符合知识定义满足三要素:客观,能被验证,相对正确。除了书本能教的信息层级,其他无一例外需要你费时费力去讨赏。确认下自己的坐标定位,才能分辨出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才能选择用系统化时间或碎片化时间来加固底层知识。和时间都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单位,它们可以通过度量后,放在价值秤上进行比较。年收入年时间是显性计算单位时间的公式,而隐形计算时间价值,是通过记录,考察多少廉价时间被利用,未来能期望的回报进行折算。关于金钱计算,圣经的话说的很透彻: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抢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叫他,多多益善。未完待续nn作者留下一个课后作业:思考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