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500字(3)篇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作者:奥野宣之
本书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笔记本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只需遵循简单的三条规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便可以自由地玩转笔记本,酝酿只属于自己的创意。作者将笔记促进创意生成的过程分为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和具体化五个步骤,并针对前三个步骤提供了大量切实好用的笔记技巧。作者还介绍了自己在长期实践中发明的改良笔记本的诀窍,和能让记录事半功倍的可选文具。笔记不仅是积累材料的手段,更代表了一种热爱思考、时刻不忘吸取知识、认真对待生活、重视自身修养的积极态度。本书是媒体人从业十余年的经验之谈,同样适合所有希望在思考、写作与创意方面有所收获的读者。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500字 第(1)篇

从信息的输入(储备)到输出(生产)

有别于传统(精细)的信息整理方式,作者实践了十余年“一元化笔记法”

本书核心: 一元化笔记法

――把所有(触动内心的)信息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保存在一册笔记本中,不需要为其分类。为每一册添加时间标签。

说明:作者所谓的不分类只是在前期记录阶段,后期的信息备注、索引仍属于“分类”,同时还应尽量进行定期回顾和思考。

缺点

信息量大且混杂,关键在于后期建立清晰的索引系统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查阅

优点

1. 及时记录并保存重要信息

不纠结于分类和具体需要,不方便时先记录后粘贴,避免忘记灵感、信息丢失

2. 以时间为索引,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因分类模糊、过于分散而查找困难

3. 把日常生活内容变成素材,获得创意,用于知识生产

混杂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刺激人们进行扩展思考,促进灵感的产生。

通过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加深思考,会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有机会考虑本不会考虑的事情。

个人发现是最适合作为文章素材使用的。因为素材并非来源于他人,而是自己搜集的,就没有必要征求别人的许可,也不会因为过度使用而失去新鲜感。


4. 笔记本就是另一个自己

可以说,最后留下来的那些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化身为你度过的那段时光本身。

“从事过什么工作?了怎样的家庭生活?读过什么样的书?去过什么地方?考虑过什么事?

你会知道在之后的人生中要做什么,以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是什么。你想读的书、想进修的领域、想表达的话语会慢慢变得明确。

你的一切都被写进了笔记本。原来什么都没有写的薄薄的笔记本变成了现在这么厚,增加的都是你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看到那些笔记本时就好像看着自己的简历一样。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多留下一些生活的印记和辙痕,毕竟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


一元化笔记法的具体实践

可纳入的信息:

· 工作日志、资料、名片、信件
· 会议、研讨会、采访等的大纲、内容
· 写有创意的便笺纸,报纸杂志的剪报
· 书籍的复印件,电影电视的观后感

· 其他纸质笔记,如旅游时收到的小册子、票据、存根、书的腰封等

把有趣的、炫酷的、美丽的、可爱的、想要的、想尝试的、能让工作生活更方便的事物和想去的地点不断记录和粘贴在笔记本上。关键的是,要从浩瀚广博的信息中收集能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将从那里开始。

! 注:

a. 即便是“无所谓的构想”“不值一提 的疑问和想法”也应该先记下来,这些念头可能成为你深入思考的契机。

b. 要坚持不断地做记录,最重要的是忠实还原自己的思考。

因为判断笔记本上内容的价值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
书写即是思考。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在一步步深入思考之后,我们肯定能得到一些想法。通过大量记录的锻炼,将来总能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 三个规则

①一元化:所有信息归于一册

②时序化:备注时间标签(年月日6位)

③索引化:建立快速而清晰的索引系统

! 注

a. 信息附上标题,方便查找(索引)

b. 使用不同分割线、符号等

c. 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包括后期加工)

(未列完,作者的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为了方便查阅注意的细节还比较多)


◆ 建立索引系统

a. 为每册设置目录、制作标签、切口涂色

b. 每一行的索引信息由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成。录入Excel / Word

c. 设置索引数据的条目时,只需选择日后检索可能性较高的


其他摘录:

获取创意的过程

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4:顿悟:创意的诞生

5:具体化:将创意化为成果

从再寻常不过的事物中,挖掘出有趣、值得一谈的东西,这便是好点子的来源。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这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撰写的《创意的生成》(A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Ideas)一书中的名句。创意指的并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

创意意味着与既有之物再次相遇,包括如下情况。
a. 尝试对既有事物进行出人意料的组合
b. 将既有事物用于意料之外的地方
c. 在意外的情况下活用既有事物


“葱鲔火锅式”笔记――记录自己的声音

①将他人的发言、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等来源于外部的信息(客观事实)用“○”标记
②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自己想说的话(主观想法)用“”标记
③不断重复①和②,“○”和“”交替出现

! 注:逐条书写的每一条应为简练的单句


◆关知识生产

能成为知识生产核心的,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和对其产生问题与想法的主观意识。从他人处得来的信息,最终也不过会成为广为人知的一般性知识。写下并保留自己的想法,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采访。可以说是承认了自己的想法是有趣、有价值的,这才是知识生产活动中必需的态度。
知识生产需要琢磨。不需要人云亦云,也不需要表达人尽皆知的东西,需要提出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出人意料的想法,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日常的举一反三和积累对提炼关键要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500字 第(2)篇

四星,因为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一星是给自己留下的发展空间。

这本书有以下内容影响到我:

一是笔记的重要性。动手记录会让印象深刻,同时会迸发灵感。

二是节省精力的重要性。一元化记录法省去了选择不同笔记本、各种分类的精力分散,会让我们尽可能在记录初衷上坚持得更久。

三是个人思想的重要性。融入生活、工作、学习于一本笔记,体现极强的个人思想,是个不断迭代、不断进步的好方法。

四是方式方法的重要性。作者一直在探索和对比记录过程中的效果化,并且论证10年之久的笔记“搜索”,可谓个人创造一种“专属搜索引擎”,同时对于笔记的分类、标记、使用工具等,能看到笔记这种附属品(作者是记者),也可以出彩。

不需要复制作者,汲取个人需要的部分并融入自我,比如,听书我将采用思维脑图记录法。

信息爆炸,真正留给自己的,并且历久弥新,大概率在笔记中。此刻你熟练掌握的,十年后可能完全记不起。

所以,给自己打造一本专属笔记吧!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500字 第(3)篇

有效整理信息,看之前是冲着“有效”俩字而来,翻看之后作者强调“一元化笔记法”,将信息一股脑记录在同一个本子上,不分类,只管记,乍一看和平时接受的训练:要记住分门别类,学会整理不太符合,但细细思索还是有可取之处,如果要分类记录整理,就得分出诸如灵感笔记,读书笔记,生活笔记,日程笔记等等,如此一来本子数量庞大,自己也不见得会再去翻阅,“一元笔记法”全部吸纳,虽不做区分,只管记录,但记录也要讲究方法,比如六位记数法,分割线,时间索引等,虽然内容记录时未做区分,其实在记录过程中已经做了简单的分门别类,从笔记本的数量,方便携带来看,本书值得一看,也可以尝试,若是要分类整理,公私分明,可能就不太适合。仁者见仁,书中的方法对个人而言不是全然适合,但也值得借鉴。其中推荐信封法,个人觉得这个可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