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2000字(3)篇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作者:KnowYourself 主创们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陪你科学认识自己,一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我们认识自己,但尽管做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都不是一回事。u001F--弗洛姆

人最难的大概就是认识自己,看到自身的缺陷,找到其中的原因,并去修正。而心理学正是这样的存在。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我们爱自己,爱他人,也爱这个世界。而这一切都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认识自己从认识自己的性格开始,性格即人格,我们的人格是怎么形成的?这大概要追溯到我们成长的环境中。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心理学相关信息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很多文章中提到我们的性格、认知、行为习惯都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依赖、苛责、冷漠也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遗留问题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的。把所有的错误和罪责都归结给父母和童年的影响,一定正确吗?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书中的故事基本围绕着以下观点:“童年习惯痛苦的人,以后不断重复痛苦”,“童年受过的苦,长大要再重复一次”,“恋爱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整本书并没有给出任何建议而旨在现象归因。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童年多少有些片面,也容易误导读着。毕竟童年不可重来,我们的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懂得如何教育后代,他们也不过是重复着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教育我们。若是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过去,人会停滞不前,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


人格由什么组成的?

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1.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中的各种原则。

3.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如果把这三者做一个比喻,那么骑手相当于自我;马匹相当于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就相当于是超我。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同样有三个我构成。

1. 与生俱来的我。

我们自有的天然的精神胚胎。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点,它可能遗传自我们的父母也可能和父母任何一方都不相似。在多子女家庭中,即使生活在同样的养育环境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性格也一样有差异。这或许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

2. 后天形成的我。

父母教养下形成的三观和认知,成长及教育背景下所成为的自己。或许不那么完美的我,因为被忽视、被挑剔、被严格要求或被过度溺爱……但即使在稳定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人依然会有缺点存在。

3. 我想成为的我。

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冲破对糟糕的过去及狭隘思维的束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修正自身缺陷成为更加独立,完善,积极,健康的自己。


人格是一成不变的吗?

人格发展是在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人格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除先天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方向中起决定作用外,人格还与成年期之前的生命历程,尤其是幼年、童年与少年时期的家庭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个体一旦成年,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塑性很小。即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但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幼年、童年与少年时代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个体一生中,其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个人体会,以前我是个不爱读书学习的人,性格外向冲动急躁,喜欢热闹,吃喝玩乐刷手机。这两年经历了一些事开始反思自己,2017年开始读书,变得平和很多,也内向很多,每天依然会坚持读书。不同时期做了九型人格测试,结果完全不同。(不知道这类所谓的九型人格和乐嘉的性格色彩是否靠谱)人的性格会因为外在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或生理病变而产生变化。当然,若是不经历这些坏的事而主动、自发的去审视自己、修正自己,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改变自己很难吗?确实不易,但要比总试图想改变过去、改变别人、期待别人为自己改变要容易的多。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你?那条通往未来的路在你手中,大胆地往前走吧。

往外张望的人在沉睡,向内审视的人已醒来。——荣格

————————————————

陪你科学认识自己,一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开篇这句话是作者KY微信公众账号的签名。

KY的特色:

*后台由专业团队运作:

具心理学专业背景。

*多平台推广:

知乎、百度百科、微信等。

*结合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认识自我、恋爱、成长、情绪。

*文章结构严谨有条理:

现象解释→成因分析→解决方案。


手机里陆陆续续取关了很多公众账号,一直留着KY,每天会读KY的文章,他们的文章阅读量很高。区别于大多数倒鸡汤写段子的公众号,KY运用心理学知识能指出很多困扰大家问题的根本所在,并能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案。真心很赞。听说KY出书了,特意过来捧个场。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他们~


KY的公众账号 : knowyourself2015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直面真实,是改变的第一步”

看了几页就被吸引,也是因为可以找到对号入座的点,发现自己的心理存在的问题。剖析了解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件值得开心的事。

写几个我印象深刻有启发的点吧。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的是,不仅能够让你了解自己的心理,也给出了简单可行的方法来调整。一句话给你带来观念的转变,心理疏导。

  • 依恋类型

用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感&回避感,划分出四种类型。我自己判断是属于恐惧型的,“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认识自己、自我检查、并相信依恋类型是可以改变的,有意识地主动地学习更好的相处方式。真诚的表达需求。

这一点也让我想到在另一本书《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里看到的几对夫妻相处模式。有需求真的应该去表达,而不是互相猜测。写出来提醒自己。


  • 情绪流动性

对我而言,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喜欢隐藏自己的情绪的。忽视或否认自己负面的情感,认为这是不应该出现的。

但其实“把情绪转化为语言”,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语言所能表达出的可能仅仅是感知到的万分之一。通过练习逐渐能够捕捉到更多层次的情绪情感,所使用的语言也更丰富和精准。

更好地使情绪流动:①不攻击,不回避,学会“吐露”;②学会“具体化”自己的感受;③能够是情绪流动的,不只是语言。

关于情绪表达,我想起黄执中微博上回答的一篇私信,真心觉得应该朗读并背诵全文。“情商高,是愿意表达我的情绪” “情商高,是理解人有表达情绪的需求与权利” “我的情绪,不是别人的责任” “情绪就只是情绪,无关对错” “能够宣泄,能够复原”。

隐藏情绪有一部分来自社会原因,但在亲密关系中情绪是应该被表达传递的。

  • 社交宿醉

自己性格是内向的,很多时候独处会更舒适。在群体聚会中会担心玩不起来,融入不了。成长中自己算是越来越开放起来,但横向比较仍是属于内向的。

有计划的社交,给自己创造独处时间“充电”。运用口头表达以外的交流方法,比如文字,寻找共同话题,把自己放到和少数人沟通的语境,准备好常用话题,把谈论自己的成就变成很自然的事。

  • 真的存在一个“对”的人吗

完美契合和磨合出来的。当然也不能因此认为建立亲密关系,和谁都一样,没有区别。要主动远离错的人,不要走极端。找到Mr. OK,尝试开始,保持努力。

总之是一本能让人反思自己,自我成长的书。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看见世界,然后才能看清自己。祝我们和你们都能找到能够引领我们过好这一生的价值观和信念——归根结底,幸福是精神的。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很暖了!

如果你接受过,或者仍然接受着他人的过度付出,比如“一切都是为了你”的父母或爱人,你也需要意识到,并且告诉对方这样做对你们双方都是不利的。有时我们并不那么想要独立,因为我们想要回避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但唯有通过独立我们才能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安全感。同时,注意不要被他们的策略控制,不要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感。

很多人无法向父母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觉得父母不会理解,甚至不愿意倾听。的确,在一些家庭中,如果孩子发出了和父母期待不一样的声音,会引发巨大的怒火和激烈的冲突。那种不被尊重、不被理解的感觉会让我们感到很挫败,久而久之就会放弃为自己主张,选择回避和假意顺从。

但其实有些时候,假如你最终还是希望获得一个更符合你需要的家庭关系,一个痛苦甚至有些激烈的过程是无法回避的。而自我坚定是推进这个进程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你需要示范给你的父母看,什么是自我坚定的沟通方式,你要让他们感受到你在倾听和理解他们,但你要始终明确地表达你的想法和坚持;在这个过程里,你会教会你的父母,你已经长大,你有独立于他们的意志;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但只要你反复去做,就一定会有进展。

逃跑总是比面对容易,好的改变却往往只能伴随着面对发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