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想这本书我要是早看两年该多好。
现在想想之前的自己简直幼稚到极点,那时我经常与人争论观点到面红耳赤,谁都无法说服,甚至于讨论都忘记最初的论点。那时我自以为世间最容易判断的就是善恶,讨论常有的也是某某好人与某某坏人,长大才觉得最难判断的就是如此。想想以前的自己,所谓学到的知识,也不过是老师将压缩好的“药丸”一股脑的灌入,没有咀嚼其味更没有思考为什么。生活的再差也只是认为生活或许就是如此,却不曾考虑过尊严。
小波的观点现在看来已是二十多年前了,但中国好像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文中大多讨论的是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很多弊病现在依旧在发生着。
关于小波我先看的是《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然后才是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每本书都能感觉出小波的自由思想及满满的黑色幽默。在这个人设一天就可能崩掉的今天,小波依旧是三观极正,并且非常有趣人了。
小波很单纯,下乡时也曾抱着一腔热血投身革命事业,不顾家人阻挠去中国最远最艰难的地区。小波也很现实,书中有个例子是小波劝外甥放弃音乐的道路,外甥说痛苦是艺术的源泉,小波反驳到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我觉得不一定要有感悟,但小波的书总能让你学到什么。
沉默的人为什么会沉默呢?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小波把他的经历比作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而他在沉默中成长,也是因为沉默他才保有了自己的真挚不被环境浸染。 我们现在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呢,周遭到处充斥着利益、是非、争斗、诱惑。沉默是态度,沉默更是保护自己的方法。
芭芭拉上校,情人,废都,萧伯纳 ,罗素……都是小波欣赏的作品和人物,我下一部就想要读情人(⋌▀¯▀)=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第一次读他的文章,他用幽默的语言说他想说的话,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可以说是真正阐释了 一个独立的人, 他的一些观点,让人收益颇丰。很值得一读。
◆ 二
>>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 五
>> 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 拒绝恭维
>> 从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也是经不起恭维的。
◆ 谦卑学习班
>> 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自己知道就够了。
◆ 我看“老三届”
>>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
>> 我以为这个原则是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该把他当个寻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
◆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 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王小波老师,起初对他没有太深印象,最近想到看他的书是因为某些不可言明的因素,让人憋屈,看看他如何看沉默的大多数。整本书读完有些意外,原先以为他是严肃别扭的,没想到他是幽默随和的,他的夫人李银河的一些观点会时不时被转发,总觉得他们夫妻特立独行,但看了此书,想想,每个人本就是特别的,觉得特立独行只是我们的文化要求集体至上,因此个人的形象就变得模糊,这本书像每个没有正常发声渠道的人内心的小九九,对人生方方面面的看法,纵然观点不是完全同意,但享受这种求同存异的感觉。小时候对于说话不以为然,现在渐渐明白,话语具有阶级性,甚至如王老师说,话语要交税,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你说什么不重要,你是谁你说什么的次序好像更重要。但无论怎样,沉默的大多数也可以有个平和的心态,毕竟人生除了说话,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王老师格局很大,非常难得的公知,很多言论放到今天仍然犀利并真实。lose innocence的人该读读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