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学会写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学会写作
作者:刘杨
《学会写作》7步方法,让你从提笔就怕、无从下笔到能够持续写下去:快速热身、积累素材、掌握叙述方法、把握逻辑、锤炼语言、写作套路、适应新媒体写作。这本书你既可以从头到尾按照线性阅读,一步步掌握写作需要的技与道。也可以用来快速查缺补漏,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突击。书里还提供了18个写作模板、50个关于写作的Q&A,方便每个人“对症下药”。这是一本让你从什么都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蜕变成可以持续写下去的书,成为一个真正会表达的人,用写作收获个人的影响力。
学会写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学会写作》中涵盖了刘杨多年的写作经验与方法,7个步骤、18个写作模板,50个问答,刘杨一步步带我们走进写作,了解新媒体创作套路。


一、准备阶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成年人的世界中,做事情多少带点功利色彩,学习写作也不例外。在开始写作前先明确写作目标,为了抒情就去学习写散文、为了表达观点就去学习写议论文、为了记录成长就去学习写记叙文。


每种问题对应的写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记录要如实还原资料,表态要让人信服,抒情要让人感动,说明要让人得到有效信息,而应用则是让信息处理更加准确高效。


明确了写作目标与细分领域,接下来就要积累素材了。这个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尴尬:

1、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写的;
2、写个开头就写不下去了;
3、能写,但写乱七八糟;
4、心里有话,但是表达不出来。

所有这些苦恼都是由一个原因造成的,没有素材。素材和灵感一样,不是你想要就能要,他们都来自于日常的积累。吴晓波用了5年时间,走访了60多位腾讯各级管理者,进行了多轮次的百人级外围访谈,查看了腾讯从成立起几乎所有可以看到的资料才写就了《腾讯传》。他笑称,这本书的创作既是一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同时也是现场即景式的目击记录。


素材的积累有两种方式,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通过读书、采访、聊天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属于直接积累;通过眼耳口鼻身意等细节感受而获得的信息叫做间接积累。


间接积累的秘诀在于细心,观察细小的感受。如:她冲了杯咖啡,坐下了回复攒了一周的邮件,邮件回完咖啡还是热的。这句话没有说一个快字,但她的高效已经跃然纸上。


直接积累的秘诀在于广泛阅读,掌握科学的读书与笔记法,将看到的内容内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执行阶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了上面的积累,就到了执行阶段,这个阶段分为3个步骤。


1、明确叙述方式


写作中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三种:故事叙述法、金字塔式叙述法、脑洞大开法。


其中故事叙述法又可以分为三种,讲清楚事件发展的逻辑脉络法、先发生的先说的按照时间推移法、围绕主旨进行的主旨发散法。根据文章需要随意选择就好。


金字塔式叙述方式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特别注意的是结论先行,先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说清楚。因为现代人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一个人的目光在一篇文章上停留的时间为3秒,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这3秒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通知中最常用这种方法。当你的观点吸引他时他会留下来看看原因,接下来就像剥洋葱一样将主要想法一层层拨开给对方看。下面这则留言就是典型的金字塔式叙述方法:


脑洞法有点剑走偏锋的感觉,什么东西最能吸引别人?特别的东西。这个方法很考验写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同一个问题找到别人没有用的角度和思路,研究《红楼梦》的人皓若星辰,为什么脂砚斋可以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同类型的文章读者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别人?


三种叙述方法没有优劣之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行文逻辑


写文章和盖房子类似,只有地基打的稳房子才坚固耐用。完成上面的步骤相当于打好了地基,接下来就是搭骨架了。文章的行文逻辑就是文章的骨架。


小时候语文考试常见的考题是找出文章的主线并概括大意。这个主线就是文章的逻辑,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熟悉北京城的人都知道北京城有一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对称的建筑是老祖宗的智慧。


写作前拿出纸笔列出提纲,将破题、引题、立意、主线罗列清楚,再动笔出来的文章很工整。这也是交论文时老师要求我们先写提纲的道理。


3、锤炼语言


我们前面说的构思,框架,素材这些都是私下的基本功,读者是看不到的,读者第一眼的看到的是语言。语言如同盖房子的砖瓦和油漆,决定了房子的样子和色彩。


语言是由字、词、句子和风格组成的。古人可以用一首5言律诗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句子、词汇的使用讲究达意、简洁、个性化。如大家津津乐道的贾岛关于“推敲”的使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从意思表达上完全一样,只是前者更有画面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美感。


三、成稿:梅花香自苦寒来


常常看到有些人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几千字,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轻松应对。一直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学会写作》中刘杨给了答案。


万事皆有套路,懂得套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写作模板按照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通知类模板、分析类模板、计划类模板和总结类模板。每种模板又有自己的特点与要素。普通人学习写作第一步就是掌握模板,按照套路来。接着就是讲好故事,我们对故事天生敏感。


中文写作讲究起承转合,起就是源起也可以称为破题,就是引出一个话题;承就是延伸,引入更多人物慢慢的将故事铺平展开;转就是让剧情出现波澜,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转折;合就大结局了,不管有个什么样的结局总归是要有一个结局的。


我们看到的文章基本都是按照这个套路来写的。朱自清《背影》中“起”是我与父亲一起回乡奔丧;“承”为交待相关细节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道清贫;“转”是父亲送我到车站,肥胖的身体在人群中穿梭只是为了给我买几个橘子;“合”我到北京后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


传统写作的套路对新媒体写作同样适用,另外新媒体还有属于它自己的套路,如“3+1”模式,三个小故事加一个总结升华。


将写作知识与写作模板相结合,坚持反复练习程序化写作技能,日报周报年报再也不是问题,通知、邮件信手拈来。家长群里不再做小透明,敢于表达勇于互动,成为群里那颗闪耀的星。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写作成为越来越来多人选择变现的手段。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简书、企鹅号,平台众多条件各异,每一个平台都欢迎草根写手进入,只要写的好收入不会少。


世界正在悄悄奖励会写作的人,你错过这趟列出了吗?

学会写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读书笔记方法

●摘要可以记书中的金句,可以记提纲,也可以记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数据。(一个牛人,数据说话)

●把读书跟自身实际、个人体会结合在一起,对书的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要把笔记分类,学习,常识等。

要用好笔记首先要对笔记进行归类,比如这一本是读书笔记,最好全部是读书的内容;另外一本是课堂笔记,就全部是课堂上记录的内容。分门别类才能方便日后查找。这是第一点,要做好整体分类。

●1.网上找资源快又准,所以临时抱佛脚也有用。

2.通过搜索引擎,找事实又要找评价。

3.尝试用一下内容数据工具。

4.找资料的方法一定要多元,不能因为网上搜索简单就偏废了其他几种方法。

●讲故事的步骤:

1.先发生的先说就是时间推移。

2.讲清楚事件发展就是事件脉络。

3.围绕主旨展开就是主旨发散。

4.人人都爱听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需要练习。

●先写结论,再写原因等。

no假勤奋:盲目无目标,瞎忙活,不动脑。

●第一,要找别人没有见过的素材。比如做新闻评论的,你有别人没有的证据;写报告的,你有别人没见过的第一手资料。第二,要有别人没有的想法。第三,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脑洞要开得足够大。

脑洞大开地使用了很多现代人的思维和语言。

●开头:故事,总结,悬疑(假设将来),自然

●列提纲,分层次。

●现在的写作者越来越习惯使用除文字以外的多种表达手段,包括表格、结构图、甘特图等辅助工具。

●一个中心,观点统一,主题统一,文风统一。

●结尾

1.结尾一定要收得住——不要“节外生枝”。

2.结尾的地位——所有前面的铺垫都是为结尾服务的。

3.结尾的四种形式:恍然大悟式、开放式、揭秘式、场景式。

4.结尾既是内容,又是形式。

●词:

一个词要写出20个近义词,一个句子要换10种方式。

●句式:长短句,幽默严肃句。

●风格:温柔或愤怒。

1.语言一要准确,二要精炼。

2.避免文章废话的四种方法:词义准确、句意明确、语意丰富(通感)、结构清晰。

3.真诚,不凑字数,不糊弄读者。

●1.细节描写体现写作者的功力。

2.细节描写的三种方法:场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

3.写人物的抓住人物性格,写事件的抓住戏剧性瞬间。

4.侧面描写的三种方法:外人评价、外界反馈、两侧包抄。

5.环境描写的三种方法:自然环境、闯入者、宏观环境。

6.细节描写和叙述交替出现,读者才能抓住重点。

7.细节描写带来画面感和沉浸感。

1.对话,难就难在筛选和还原上。

2.对话的三个分类:情节发展型、立场展示型、隐喻双关型。

3.好的对话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

●1.改文章是无限接近完美的过程。

2.改文章的五个层面:词、句、段、结构、点睛之笔。

3.除了自查,改文章还应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

4.写作者要改出好文章,也要相信“改,出好文章”。

书评,一般也是先回顾书的内容,在内容的基础上有一些个人的感悟,最后结合自身的体会延伸。其他的,像游记、影评都是如此,先依托内容,以内容为基础的先叙述再议论或者边叙述边议论。

事评:事实+评论+升华

●模仿结构,而不是抄袭内容。

新媒体写作:(公众号)

1.话题就是写作的“由头”。

2.找话题有四个途径:媒体、热点、大数据、生活。

3.很多没话题不是“没话题”,而是不知道如何展开。

●1.看数据是为了了解文章效果。

2.看数据的渠道有:阅读数据监测、影响力监测、互动监测。

3.写作应该从“创作”到“大写作”。

●1.原创内容,自然而然有版权保护的需要。

2.版权保护的四个环节:政府政策、平台规定、个人版权保护意识、仲裁和维权。

3.版权交易的三种形式:买断、付费转载、其他商业用途。

4.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是共生的。

●每天平均1000字,一年就30万字……一天不码字就剁手的女民工”

●一个女人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在不同场合下对于语言表达的拿捏从而掌控氛围,一个女人最大的智慧莫过于在不同的氛围下理解对方的语境从而在谈判中进退自如。而写作对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几乎是立竿见影地有效。

●读书有不同的方法,而且书不同,读的方法也不同。比如一本小说,如果只是为了看情节,也就是了解一个故事,就可以用看故事书的方法——先了解出场人物、接着看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看结局如何。同一本小说,如果希望学习作者的方法,就需要看他如何设计人物性格,如何做好对话和细节描写,如何制造戏剧冲突,如何在小说中植入自己的价值观,最后又如何安排情节的推演,这跟前面的只看情节是不同的。所以,看什么书,为什么看这本书,这两个问题决定了最后能记住点什么。

学会写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其内在的规矩,牛顿定律揭开了自然界物体受力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了天体运动规律,他们从纷繁复杂的自然中发现了这种规律,堪称传奇!《学会写作》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本工具书,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结构的文章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发现好文章背后的规律,并把他们总结成写作技巧。文中介绍的技巧很多,要是把所有技巧都学会,不现实也不科学。喜欢写作的人只要掌握适合自己的一两种,能够熟练运用,就能满足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了。所有名家也只是擅长一两种写作方式,也即所谓的写作风格,像毛姆、朱自清和沈从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读者一看就能区分的开。普通的写作的爱好者熟练一两种行文风格后,也就会有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这是写作最重要的两点,即写作目的和阅读对象是写作的根本,也是写作的宗旨,就像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企业以客户满意为宗旨一样,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

    书中也介绍了写作的基础,读、看、写。关说不练等于白练,世间道理都是相同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多看,多读,多写才能有所收获。要想写好作文,光看是不顶用, “功夫在诗外”,就像陆游教导儿子一样,我们要去文章之外的地方找文章,提炼素材,这才是真正的技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