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东京一年读后感300字(3)篇

东京一年
作者:蒋方舟著 伊藤王树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东京一年读后感300字 第(1)篇

蒋方舟,2016年独自一个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这一年里,不单单是作为一个旅行者,而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人,对于所处的,异国风景,异国文化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篇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虽然,不是每天都记录大概一周的时间,但是,这样的形式让人觉得特别有真实感,读这样的日记,也让人觉得特别有代入感。

这一年蒋方舟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蒋方舟在书里说: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所以我必须认真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

在日本度过了一段相对空白的慢生活,只有慢下来,才能静下心来感受周围的一切。

也让她的一些所见所闻,至于她的触动,更加的放大。

她在挖掘他内心的这种感触,有一本书的形式呈现给我们。

就像一个小女孩跟我们叨叨,她的一些见闻,然后这些见闻的感受。

但是毕竟不是普通的小女孩,所以她的一些感受,特别深刻。

有对于中产阶级为何如此热爱跑步的想法,有看到这么多话剧以后的一些感触,我还有,作为女性同胞去看脱衣舞的想法,还有对于大屠杀的触动等等。

中产阶级为何如此热爱跑步呢?蒋方舟的理解是,跑步带来身体的痛苦。

痛苦放大了人对身体的觉知,痛苦让人感觉到自己正在活着。

日记里面还有关于“大屠杀”这么深刻的故事。
蒋方舟年纪轻轻,但是对很多问题有自己深入的思考。

我能否继续做一个好人?
关于屠杀的一切,让我不知所措,直接经验和想象力的匮乏使我对其怀疑,不敢相信文明之下仍有如此野蛮的行为,而这种怀疑是危险的。只有直视人性异化的可能性,才能让我对自己保持警觉。

我跟蒋方舟几乎是同龄的人,但是却没有她如此深刻的感受,果然眼界不同,所看事物的角度也不同。

作品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和照片,我通过日记和信件,把那凝固一瞬的风景在时空上进行扩展,看到了他们完整的艺术生活。

果然,还需要多看世界!

东京一年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就是日记吧。记录些许小情感。蒋方舟提到的例子基本是文学作品里的,而对于生活的周遭却无法提取,或许这真的是因为不曾经历沧桑。对蒋方舟的关注是希望从她的幼年成长找寻些不同于自己的影子,或许是想查证,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类似的天才。也总在找寻成功育儿经验。发现蒋的幸福感其实并不是很强烈,性格为她带来的烦恼和平常人一摸一样,她说她有讨好型性格,如果性格为自己带来了无法开脱的烦恼,是不是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育儿呢?或许,世间就没有完全顺服于自己性格的人,心境如意,风调雨顺。只不过各有各的问题。说些空话,你怎么知道别人幸福感舒适度不强呢。看了一部分,希望看到的艺术作品的深入解读没能如愿,也许她倦怠了,或许是对部作品的定位就出了错,看日本艺术文明史可能还要到别处去,记录这一年而已,做了什么,看了什么,当时小情感是啥,在时间的长河中记录下也好,不至于回首时茫然于灰白的链条中,像是日子真的消失了,如果没有消失,可是为什么没有一点点痕迹呢?记录下来吧。从以前看她的书,印象中的蒋用着描写词永远比现实要夸张0.1。突如其来的一个词,要说十分贴切吗,倒不是最贴切的词,但是这多一0.1的戏剧感,好像就是她的风格,奇怪的是这本书里,0.1的戏剧感好像没有了。好像热情已退,没有为生活增添0.1趣味的动力了!最近看她的节目,带着悲伤的影子,笑只是表情,衷心的幸福感是没有的,或许她从来没有变过。是不是她也有了她所说的老灵魂呢?看过那么多书,获取了关于那么的人事经验,而人事也数过去数过来,不就是那几个意思吗?年龄尚浅就略显疲惫,她要如何继续面对鲜活的世界保持天真的好奇和热血沸腾呢?也许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关乎意义,关乎期待,关乎希望,关乎自杀。这个不是一个正经书评,没能看完没资格评,借个平台发下感慨。[撇嘴]

东京一年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在学习日语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日本有偏见,戴着有色眼睛看日本,学习日语之后,对日本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也看过白岩松先生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他以一个新闻人的姿态来讲日本,他曾经说过,面对面总是好过背对背。之后在我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之下,我才发现原来日本是一个如此会学习的国度,他和我们想象的不太大一样,并没有那么差劲,我不是刻意吹捧日本有多好,但是有的文化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当然了,历史不能忘记。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人他国的长处。

   看完这本书过了几天了,我没有立即去表达,我怕自己太激动没有思考好,搁置了几天后在表达。这是看过蒋方舟的第一本书,有的观点真的一语中的,写到了我的心头 ,有的观点我还是不太赞同,最喜欢这两句话“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还有这句“我还是一个如此功利和虚荣的人,畏惧平稳生活带来的安逸,只能从进步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感知到自己在活着。”

我们还年轻有许多机会,也有许多可能,一劳永逸,坐享其成,混吃等死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自己不要向世界妥协,昂首阔步向前走,失败了,从来再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