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敏感不是病,只是一种人格特质。有点像左撇子,天然形成,本无不妥,只是人数占比低,于是被错误对待很多年。当被拒绝时,它就是一种病。若能接纳,与之友好共处,它就是一种天赋。
1、目测身边高度敏感型人占比远低于15-20%,可能和所处圈子有关,也有可能是他们藏得太深,或数据本身存疑。
2、艺术相关的圈子里,高度敏感型的人的确更多。不过似乎某种风格的作品,其作者是高度敏感型的概率更高。
3、近来“钝感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但是对高度敏感型的人来说,天赋如此,无需羡慕他人,更不需要想方设法迫使自己拥有钝感力。万一成功,也许对悲伤与敌意不再敏锐,但是对令人欢欣和愉悦的事物也会同样难以感知。不仅如此,与生俱来的一部分被生生剥夺,即使忘记一切,灵魂也知道自己的不完整。心缺了一角,总会用尽余生去寻觅。既然总要寻回来,不如从开始就爱上它。爱它,也是爱自己。
4、高度敏感型的人对危险的感知能力高于常人。有时对潜在危险的感知,甚至是无意识的。如果能够顺应这种无意识,不以各种必须完成的目标进行抵抗,可以轻松躲避危险。
作为家里最不敏感的人,从小就被认为过于粗线条,简直是钝感力十足。当环境中暗藏的负能量突然间被放大千百倍,如黑色洪流咆哮着汹涌而来,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这种天赋意味着什么。而直到阅读这本书时,我才第一次问自己,那我的家人呢,这些年来又承受了多少世人无法忍受的剧痛?可惜迟钝如我,终是明白得太迟了。
高敏感是种天赋读后感 第(2)篇看到朋友圈有人看过推荐,于是我也去借了纸书看。三天时间很快地走马观花看完,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倒是对后面的行动建议清单有些兴趣,因为很多就是我经常会做的事情。了解自己也是接纳自己的一部分,知道自己有时候无端会觉得非常疲惫也是因为刺激太多持续太久,让自己能有时间静下心,抛弃杂念,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有些难得做到了。
可还是要有那样的时刻,让自己的大脑所有运行内存的清空,然后再装进新的东西。旧的不愉快,学会阻断封存吧,真的没有必要沉迷于负面的感受,想法中过久,于己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回到很多年前的一个自我课题上,如何在负面事件面前学会分散注意力而不是一味觉得难过抑郁与无助,重复经历内心的无力感是没有意义的,除了让自己消沉还是消沉,就如那句话,凝视深渊过久,深渊也将凝视你。这不是选择快乐与摒弃不快乐这样的选择题,而是发散思维题。心理学讲知情意,认知提高了,情绪平复了,意志才能改变,而执着是提高认知的最大障碍。
感谢家里的毛孩们对我无私的爱与关怀,狗狗真的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
高敏感是种天赋读后感 第(3)篇这本书有点像高敏感型人的心理治疗书,让人理性了解自身,并通过案例说明,要从积极方面看待和思考,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和行为,避免陷于敏感自卑的人际交往中。
高度敏感型人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可以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我们拥有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意味着我们从外部世界接收和感知到的信息,会触发大脑里各种概念、想法并建立联结。这可能是本书命名来源吧。
第五章关于高敏感型人面对冲突、愤怒、内疚、羞耻时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值得广泛人群思考并辩证性采纳。
敏感指数的测定只作参考,因为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以及选项具有个体性和不客观性(潜意识隐藏或选择正面回答期待他人赞许评价),所以最终是不是也带有“可能性”。
最后,喜欢那些高敏感型人儿成为自己快乐的源泉,寻找生命里美好愉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