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朗读者(全3册)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朗读者(全3册)
作者:董卿主编
该书为CCTV《朗读者》的同名图书,由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作为本书的主编。该节目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受众口碑。本书依托电视节目,体例上按照主题词结构划分章节,章节内分主题导言、朗读者小传、访谈、文本、点评几个板块,偏重文本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回归书的阅读感和品质感。收录多篇名家名作,老少咸宜。该书分三辑,每辑收入四个主题的精选内容,附图片。
朗读者(全3册)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这本书讲了整整七十个人物故事,我哭了能有六十九个。

全书读罢,放下手机,长嘘一叹,最直接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原来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还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之前大冰书中写了一句话“你要相信世界上了某个角落,会有某个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于天涯”我当初读完大冰系列后,不知道有多么多么羡慕这种人这种生活啊!而这本书采访人物的这些生活,我不能用羡慕来形容,而是敬佩。

蒋励——一名无国界医生,对她印象最深刻有两点∶其一我是一名医学生,不出意外,以后也会是一名医生。不怕你笑话,在看这本书的前一天晚上,宿舍里的室友还在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展望未来”:大妞庆幸自己选择的皮肤科,虽然不挣钱,但是没有夜班没有急诊,乐的清闲;球仔笃定找了个好婆家,有个不算金盆滚来但还算稳定工作的男朋友;我们都在幻想着以后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一辈子干到骨灰盒里的安全感。其二:上本我看的是一位战地记者对利比亚战争的记录书。书中描述的战火连天的恐怖,炸弹随时会在身边引爆的无助,都让我的心揪起来。我没有无知到,不知道同一时空,我在休闲的阅读,有些地方在烽火连天。但是我的经历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没有设身处地我感受不到那种恐慌。一个中国女医生,在那样的环境下,一天要接生四十个新生儿。三个月近三千多名孕妇,无一例死亡,不仅是敬佩了,是震撼。还有对自己狭义自私的羞愧,我知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尽力保护自己所有所爱的人是本能,但是世界上这些危险的工作总归要有人去做。我原本觉得一个姑娘,拥有善良便足矣,但是我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善良只是会让你不加害于人,但是父母养育你,国家培养你,终归是望你做一个有用的人。不管是遵循达尔文定论给人类社会留下一条质量上称的染色体,还是在社会中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螺丝钉。总之你要有用,你要被需要,否则你是在浪费资源。

周小林&殷洁,周小林用二十六年去实现自己的一个承诺,给自己的爱人殷洁一个美丽的花园——在金堂县,有这么个一千二百亩的鲜花山谷。那里曾经是一座荒山,如今一年四季花开不败。二十多年,为彼此读情诗是一种常态。

赖敏&丁一舟:这是一对年轻的患难夫妻。赖敏,患有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俗称“企鹅病”。丁一舟,在赖敏发病之后,决定和这位暗恋已久的小学同桌、初中同学在一起。丁一舟为了实现赖敏的梦想,一起设计了一个心形的路线,从广西柳州出发,经过大理、西藏、敦煌,再经由北京、河北回到起点,在地图上正好画出一个心形。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包括我。现在这个世界多精彩啊,这个社会多开放啊,我们或许这一秒还在信誓旦旦的和眼前的这位帅气的男孩海誓山盟,下一秒就因为另一位男生的才气,为之倾倒。这样多元丰富的社会环境下,搞的一生只爱一个人,倒成了模板样品被我们顶礼膜拜了。父辈们大都一生只一段婚,一枚妻,父母们煞费苦心盼望着子女成婚,了却一桩心事,二老可安享晚年,结果没几年,离了!我不止一次听见父辈们抱怨怎么现在小年轻动不动就是离婚了呢?!太过自我的我们这一代,过于开放的环境,让我们不能专心致志的去爱一个人。总的来说,可能父辈们也不是一生只爱一个人吧,也会厌倦会排斥会犯错,但是他们选择互相包容磨合原谅,而目前的我们总是觉得选择还很多,眼前的这个人种种不完美,殊不知那个才情四溢的男子,可能不会给你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等你回家。对方的错误我们无法容忍,彰显自己的个性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我们不愿意去磨合原谅眼前这个不完美的人,而是选择换掉他。

张鲁新,著名的冻土科学家,也是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唯一的首席专家。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用四十年在青藏地区高海拔,寒夜雪花,九死一生中修建了青藏铁路。很荣幸青藏铁路我搭乘过,至美至纯的景色,现在看来这条铁路很普通,除了景色宜人外。如果当时我知道这段故事,可能会更加留恋珍惜在青藏线看到的每一幅画卷,因为我知道它来之不易。

樊锦诗——五十四年间,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她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永久保存倾尽了全力,被称为是“敦煌的女儿”。身高只有1.55的樊奶奶身体内蓄积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让人钦佩。现在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他们仍能安心的在那里工作,我敬服!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名字都是我听都没听过的,但是他们的事情让我震撼。有个医院院长,因为接触了一些艾滋病患者,深有触动,辞职办了一所艾滋病学校,给那些同样被病魔折磨的孩子们;有个明星,每年抽一段时间去一个乡村支教,坚持了十年;有一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巡山、救援、喂养、看护……半辈子过去了。这是一份寂寞的工作,山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但是动物们需要他,一月回家一次;一个耶鲁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回归乡村,为的是把大山深处那些天然宝库——山茶油、野生水果、传统绣花等宣传出去,帮助农民富裕安康;一个美国人,因为热爱汉字,二十多年,倾尽所有建立了一个汉字数据库,大家称他“汉字叔叔”;一位父亲因为自己的女儿天生唇裂,成立了一个嫣然基金会,让同样遭遇而无法支付治疗费用的孩子们得到帮助;一个80号姑娘创建了共享单车,改变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一个乳腺癌患者,走出心理负担后,为了帮助更多同病相怜的人走出来,把自己电话宣传出去,成为了开导热线,疏通开导了数十人;有一个中国人两年半完成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有一个脑瘫患者,三十二岁开始写诗歌丰腴自己的内心;太多太多了,每个人都那么真实的存在,离我那么近,有的是涅槃重生,有的是坚守信念。

我曾经以为世界很小,就像我所处的这方土地一样,纵使望不到头,但是网络可以触及,我都能了解到。后来我发现不是的,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而且现在的我们往往急于求成,不愿意停下来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去听一段用四百字概述四十年的故事。纵使简单,但是震撼!

有时候我确实觉得信仰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在浮躁的社会给你一个方向指引,可以给你蠢蠢欲动的心一份约束。有些人他们走的很慢,但是在不停歇地走着~

朗读者(全3册)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当大家谈论《朗读者》、谈论节目里那些经典篇章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流露着相同的情感,那就是温柔与感动。我愿意相信,在这一刻,我与他们共享着同一个幸福的身份,那就是文学的阅读者、人类心灵的倾听者。

我同时注意到,由《朗读者》而起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媒体传播和好友热议的层面,它已经渗入了广大的人群,成为生活场景:许多城市都设置了“朗读亭”,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可以走入其中,朗读自己喜爱的篇章并进行录制,他们的声音和形象将有可能出现在《朗读者》节目的正片之中。听说许多城市的“朗读亭”外都排起了长队,也有读者为了录制三分钟的视频,在亭外耐心等待了足足九个小时。

《朗读者》已经成为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它向我们证明,诚挚、深沉、优美、健康的内容,在今天依然能够获得普遍的关注,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

2017年即将过去,在这最后的几天里读完了《朗读者》这本读物,在此文为自己点赞[强][强][强]

朗读者(全3册)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朗读者”是央视火爆的一个节目,它以煽情的形式采访一位位在社会各界知名的人物、以及各自朗读代表他们心路历程的名家文学作品为特色。如果你曾经身临其境那个节目,一定会为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所动容……但是当这一切转化为纸上的文字时,自然就少了许多声、色方面的魅力,而且较之对人物在某一个层面上的简介及采访来说,选择的朗读文章的篇幅太长,基本达到约50%的比例,有的甚至达到70%![擦汗][擦汗]似乎有种喧宾夺主的味道,个人认为改为《朗读及朗读者》可能更贴切些[呲牙][呲牙]因为作为一名大众都感兴趣的公众人物,如果在篇幅上将其简介及采访的内容增多一些,就算他有再多的感概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至少不会被别人误认为“怎么里面净是别家的东西(作品)呢?!”当然,本书的亮点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一些公众人物或平凡或伟大、但是绝对特别的人生的某一部分。试想如果你受邀参加这个节目,你又会朗读些什么呢?️️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