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在微读里互相交流的总是那些“老人”?
最近越来越多的书友有这样的感慨。原因有很多,有微读点赞机制下的读者的认可与被认可,有微读宣传激励力度减弱和微读用户的主动筛选,有微读转微信联结的情谊。原因有很多很多,但我想先从微读乃至电子阅读和我一起成长的故事来一起说
1. 电子阅读和我的过去
对电子阅读最早的认识,是从学生时代的舍友开始。舍友整天埋在手机,我们还打趣他是不是背着我们偷偷交了女友,他只是耸了耸肩说“看玄幻小说”。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没有完全霸占市场的年代里,举着2寸屏幕的按键手机,没日没夜的看是电子阅读少有的群体。绝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电视新闻,报纸,和沉浸式阅读的书……
2. 和微读的相遇,带来越来越立体的阅读体验
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屏幕越来越大,我们渐渐把获取信息的方式转移到手机上,包括读书,因为手机是在是太方便了。我尝试过好多种阅读器,多看、豆瓣、百度,但都没有坚持长久……直到2015年的秋天,我遇到了微信读书。我兴趣盎然地发现,原来读书的时候还可以查看别人的评论,别人的想法都好有趣诶!微信读书时常排行榜的功能更是震惊了我,从来没有一种读书方式可以做到,用时间来精确量化到分钟!
从此,我们曾经孤独读阅读经历里,增加了两个维度,一个看别人,另一个看自己;看别人的评论和书架,看自己的时长和总结。更惊人的是,我们发现微读加入了新的点赞功能!这个新功能更是让读者更有热情去输出。因为被不认识的书友点赞是一种认可,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微读也成为我每天必点的软件,微读带来的阅读体验给了我极大的精神满足,看书的体验越来越立体!
3. 推荐微读给好友的曲折
在微读里收获满满的我迫不及待地将微读推广给身边的好友,推荐震撼心灵的好书,乃至用各种娱乐的方式,竞赛的方式增加使用微读的互动。身边的好友几乎都被我安利装上了微读,也掀起了一小股电子读书热。
然而,这股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没有建立起良好读书习惯的朋友,只是简单地被社交群体的热闹所带动,随着我办活动的热情减退,他们的阅读时长也断崖式地下跌,直到微读在他们的手机里躺进了被冷落的角落,甚至被删除!
4. 现实是,在现在的中国,读书仍旧不是大众习惯
在微读长期活跃的,多是原本就有看书习惯的朋友,以及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积极上进愿意读万卷书的青年。而那些进来,而最终又选择离开的书友不在少数,是因为微读,有着他的先天不足:
1 手机屏幕小,长时间看伤眼睛。书友Eric已经中招
2 体验感仍旧无法和纸质书媲美。好多书友总喜欢跟我描述这样的一幅画面:一本书,一杯茶,一个安静惬意的午后。(书友小兰前两天群里发的美图)PS:虽然,我更喜欢屏读,但我仍旧不是大多数……
3 版权问题,微读的书还不够多。很多新加入的好友没有继续使用微读,是因为没有他们想看的书。比如《少有人走的路》
5. 微读缓慢成长的现状
度过官方群、私人群遍地开花的兴盛时代,微读和延伸的微信已经褪去了新鲜感。一如曾经火爆一时的诸多综艺节目,比如《跑男》、《爸爸去哪儿》,微读的新用户进入了缓慢增长的阶段。而这个过程中,总有人离去,也有人留下,留下的是部分真心爱读书的,以及在精神世界里被微读深深肯定的人。慢慢的,老微读用户发觉,微读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些人……很遗憾,在中国这个激荡快节奏的时代,读书这种慢而精致的体验,很难形成全民浪潮,除非……
6. 除非有爆炸性事件的聚焦,一如《我不是药神》的火热带来对医疗行业的聚焦
我曾经在《世界的凛冬》里写下评论:中华民族的崛起不该只是GDP体量的巨大突破,更应该是能开启全民阅读时代,我当时写下了一个指标:当全民族30%的人群培养出了阅读习惯以后,才真正是中华民族的崛起!
很遗憾,这个进程很慢,而且因为国情和时代的节奏,这个进程会很艰难
7. 珍惜还在微读里继续读书,继续输出的朋友,同时对未来保持希望
我们是这个浮躁中国里亚文化的一个群体,也许你和我一样,在我的身边,很少有像我这样的人!曾经我会觉得孤独,因为线下找不到人深度交流。
但如今,我不再觉得孤独!在微读群里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聊书,一起聊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分享我们的点滴感悟。微读用户爆炸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浪淘沙,筛选下的多是如金子般热爱读书的书友,慢一点没关系,有时候这更是一种积淀,积淀下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心里住着诗和远方志同道合的你和我……
最后,我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相信科技一定能改变生活,我相信未来从匆忙中慢慢稳下来的中国,会越来越认知到读书乃至屏读的巨大价值。
用《我不是药神》里程勇在法庭上的最后一句话作为结尾:“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
#2018年读书计划#NO 11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1. 中国,推动全球化,互联网、支付
2. 变革、勇气,秩序与自由
3. 未来;精神与道德
4. 2008年。房价,取消外贵特权、劳动力成本丧失优势、GDP增速8%是中国经济的生命线、陈光标“中国首善”。
5. 2009年,加快创业板开板进度、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吉利收购沃尔沃,房地产劫后余生,互联网BAT、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双十一。推特、微博(舆论市场的革命日)、互联网技术抹平服务供应商与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颠覆既有产业形态。
6. 2010年,ipod,富士康,3Q大战,法律对超速进化的互联网竞争行为完全失配。凡客:第一家硅谷式,被风头用钱烧出来的知名互联网公司。GDP增长10.6%首超日本。世博会。财富阶层大规模移民的开始。
7. 2011年,雷军、张小龙,出口增速下降,阿里巴巴,千团大战,平台主导,流量为王,强者恒强,利益通吃——互联网经济。互联网营销本质是一种工具。
8. 2012年 习近平;浑水公司做空;光伏,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空前容量,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成长和超越同行的世纪性机遇。阿迪,耐克,迁移,转东南亚。制造业危情,互联网井喷。自媒体。褚橙。
9. 2013年 政府权力清单,金融体系证券化再造,李嘉诚抛售内地及港岛资产。格力董雷亿元豪赌;华为——自主开发芯片;李开复 十分“职业”经营微博;中国大妈做空黄金;罗永浩,每次厚脸皮再坚持一下。
10. 2014年 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减少,楼市、股票交易低迷。转型艰难,活力不足,下行压力大,放松限购;28个月以来第一次降息;新常态;取消GDP考核;加大环境保护,抗霾治霾;互联网环境中,非线性管理,秩序替代,解构主义。
国企成功得益于政府庇护,经济管理体制缺点,权力过于集中;互联网:最具活力的板块;京东,阿里巴巴上市;寡头统治;80后、90后每天在手机上花了3个小时;APP产品均是腾讯和阿里产品。互联网重估了一切价值,以无比的破坏力颠覆既有的商业逻辑、秩序。滴滴、快的超20亿烧钱,中国出租车行业格局变天。一年烧40亿。互联网一旦实现用户与服务直接连接,中心和中介将解构。一带一路经济能力输出为主题。中非经济,第一石油进口国,黄金消费国。褚健;制度建设滞后而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涌现。
11. 2015年 股市狂涨 “每日天上撒钱,人人都是股神” 6月瞬间暴跌;宝能、姚振华 资本市场秘密布局 狙击万科
丁宁骗局 P2P大整顿;贾跃亭,善于抓住关键人物和极其慷慨个性;乐视:1.令完成入股(令计划胞弟);2.牌照,行业资源,资金,与运营商合作;3.业内第一财务指标,上市投资组建关联企业,资产自洽,套取资金,推高股价。4.生态化反 新概念——价值构建,共享和全球化,形成垂直闭环生态链和横向开放生态圈;5.开了150多场新闻发布会,2天一场。
滴滴与快的合并,58和赶集网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1.互联网引爆性红利吃完,手机增长停滞;2.互联网服务市场饱和,降价流量消失;3.大的投资机会结束
李克强提出“互联网+”,呼吁制造业直面挑战,加快与信息革命的对接。
12.2016年 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 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 王世聪 直播 网红 独立的直播公司希望烧钱杀出一片天地。共享单车 OFO 最后一公里 难题解决 分时租赁,无桩停放,随停随骑,便利。“熔断”叫停——最短命的股票政策;王石引入深圳地铁集团为战略投资人。实现经济与资本力量博弈的标杆性事件;通过质押前期买入的股份再融资再扫货。险资频频出去引起实体界巨大恐慌。用经济杠杆来发财。
刘士余(证监会主席):杠杆收购,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行业强盗。挑战国家金融法律底线,职业操守底线,这是人性和商业道德的倒退和沦丧,不是金融创新。
中国:增值税,地方税,保险费40%
12.2016年 消费升级,健康理念迭代 中产阶层崛起 带有健康概念的品类反企业高速成长;农民工红利消失,中国制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再造)
尚品宅配 没铺货 没库存 完全以销定产 为制造工厂提供 室内设计系统 服务生产线柔性化程度提高。
红领:建立完善大数据信息系统,以数据驱动运营,定制西装,一周,新制造流程。
废止计划生育,推行全面二孩。
世界500强,中国上榜110家。假离婚绕开限购令。
13.2017年 现金变得过时;必须与阿里、腾讯打交道,否则无法收款。新零售:1.线上线下交互融合;2.高性价比,既买既得。打磨平凡物件的匠人,技术创新。新审美,新技艺,新的连接方式。 比特币,底层技术是区块链,DLT。
无比肥沃的盲从土壤中成功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读后感 第(3)篇吴晓波用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了最近10年的商业发展,每年都可谓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作为生处在这一波波浪潮中的一只小工蚁,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算参与其中,然而能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何其幸运。
吴晓波写出了十年的大水大鱼,而大水大鱼身后是无数的小虾小蟹甚至如我一般的浮游生物。他研究高大上的商业史,也曾在多个场合以不同形式表达对于年轻人和底层奋斗者的关怀,毕竟如若没有丰富多样的水下生态系统,大鱼终究会饥饿而亡,大水终究会枯竭干涸。
愿在未来十年,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里,大水大鱼与虾米小草共享这个波涛汹涌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