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查令十字街84号》(此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结尾,作者海莲说: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借来海莲句式,用在这里:
那个苦心为人类建立“理想国”的好心人已经离开我们2000多年了,但他们的《理想国》还在,你们若有幸读到,请用心去读,你会发现,他们被误解良久,我们亏欠他良多……
真心觉得,《理想国》是一部被误解太多的书——或者是读后不解,对之嗤之以鼻,或者是被别人的误解误导,压根儿不想读。
《理想国》是一部教导人们如何自处与相处,如何约束和被约束,如何治理与被治理的书。因为人不是孤立的,所以要放在一个环境里说,于是就避不开“国”。私以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这都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书。
一直以来,人们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想国”,人总是肤浅地以“乌托邦”,“空想主义”来嘲笑它,一笑了之,或置之不理。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只要有意愿见到这种国家的人,自然会见到,至于在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那是无关紧要的”。
就像物理上会研究物体在不受力情况下会怎样运动一样,这种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你觉得不受力时它的运行轨迹是完美的,那么,即使你无法使它不受力,但至少可以尽量让它受力均衡,尽量让它去接近完美状态——无论是你个人的轨迹,还是你所治理的国家的轨迹。
下面分享一下我在读此书过程中的少量笔记,以及体会——
一、苏格拉底论教育:
苏格拉底主张将教育分为两部分,一是体育,它关乎身体的强壮和衰弱,因而它关乎的是生灭变化的事,即与人的生长和死亡相关。二是音乐,音乐与体育是并重的,治国者必须经过音乐的陶冶,然后才会有修养。曲调能够陶冶人的性情,音律能够使人合于秩序。
仔细想来,人的善德恰如音乐,音乐之美是因高中低音、不同声部搭配有序,各种比例合适,所以才能成就其美妙;人的善德亦是如此,亦是因为欲望、理性、激情达到了某种善的均衡与和谐,所以美妙如音乐。
关于教育,苏格拉底认为青少年必修的三门功课:数学、几何和天文。
二、苏格拉底论正义:
什么是正义?斯拉雪麦格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以牧羊为例,斯拉雪麦格认为牧羊人放牧羊群是为了吃羊肉或卖羊,总之是想从羊身上获得利益。苏格拉底则认为,真正的牧羊人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牧羊人有一套完备的技艺,这一套技艺专门是为了把羊群养好而服务的,就像医生从业是为了医治病人一样。苏格拉底倒是和耶稣的想法(放牧我的羊群)一样啦,虽然比他早了三四百年。
由此,苏格拉底抛出主张:统治者不论公事还是私事,都应当以被统治者的利益为目的。是为理想国。
《理想国》用大量篇幅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后,苏格拉底得出了他的结论:
正义包括大正义,如国家正义,也包括小正义,如个人正义;
国家的正义就是让鞋匠干鞋匠的事,木匠干木匠的事,军人干军人的事,有什么特长就让他在什么岗位上,即所谓各司其职。我觉得“各司其职”应该包括两层意识,一是统治者任人唯贤(特长),二是各行业的人都热爱本行业本职位并尽职尽责,不想三想四,不这山望着那山高。
个人的正义呢,就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相互调和,就像音乐中的高、中、低三种音一样和谐——理性统治着激情和欲望,激情和欲望也乐于接受理性的统治。
苏格拉底应该是很反对雅典当时的选举制度,他认为投票人水平有限,不能正确辨别参选人的才能,又容易受利益驱使,极有可能把鞋匠推举到木匠的岗位上。
三、苏格拉底论“哲学王”:
1.理想的执政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
以终生未出过洞穴的人为例,他们只见过火把映在墙壁上的物体的影像,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理想的执政者应该是见识过真实和实在物的人,他们知道美、正义、善的本身和实质是什么,当他看到各种影像时,就会知道哪种影像代表哪一种事物,即,具备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这种人就是哲学家,他拥有使众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善和智慧。
而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日月星辰肉眼虽可见,但眼睛见到的只是它们极少一部分属性,而日月星辰的真正实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快和慢等本质属性,都是眼睛看不见的,只能被理性和思想把握。人眼能看到的只是浩瀚宇宙的九牛一毛,耳朵也只能听到一个很小的音频范围(20Hz~20000Hz。)其他的要靠理性来把握,具备这种理性的人就是哲学家(科学家等追求真理的人都属于哲学家的范畴)。
2.同时,理想国的治理者还应当拥有比政治更高、更善的生活。否则他会走向对权利的渴求和追逐,只顾自己的私人欲望,不顾国家的利益。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进而导致国家频频内乱,百姓遭受苦难,最终不仅是毁灭了统治者自己,也毁灭了整个国家。他们经常因为影像(非事物本质)问题,以及各种纠纷和权利问题而使国家分裂,因为影像和权利被他们视为最高最大的东西。
总结一下就是:理想国的执政者是有真正智慧的人,他们懂得事物的本质;其次,他应该把追求真、善、美、正义当作比政治生活更高的生活。
然而,非理想国则是,国家被爱利者或爱名者把持:“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一个国家到了衰落的时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解决问题的人反而被解决了”。
四、苏格拉底论幸福快乐:
首先,苏格拉底将人分三类:爱智者、好名者、好利者,他们分别过着三种很不一样的生活。这三种人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幸福快乐的。哲学家属爱智者,他们毕生追求学问和真理,并从中获得快乐。
然而,哲学家享受到的不仅仅是学问和真理的快乐,在他小时候,也享受过金钱的快乐,同时,哲学家也体验过名利、荣誉上的快乐——因为,哲学家有自己的崇拜者,所以在名利和荣誉上,他们也有过切身的经验。
就是说,哲学家完美地体验到了三种幸福快乐:学问、真理的快乐;金钱带来的快乐;名利带来的快乐。
但是,知识和真理带来的快乐,除了哲学家之外,其他人两类人体验不到(或基本体验不到),因为——
好利者没有追求学问的必要,所以他在学问和真理方面是没有经验的,甚至他的一生都没有体验过此种快乐。所以,爱智者比好利者、好名者在快乐的经验上高明得多。
所以,爱智者是三者中最幸福快乐的。
五、苏格拉底解析杀父弑母者的人格,其实就是僭主式人格。
人性从小里说是人格,品德,修养,从大里说就是政治形态。
六、苏格拉底论财富:
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
“不要多聚集无用的财物,免得自害了自己。”
他说,财富多了或少了都会导致内心各部分之间分裂,因此,他必须节制自己的财产,不能使其过多,也不能太少,从而避免受到金钱的牵制。
七、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想国》结束语:
我们要相信天道,以天道为引导,以正义和美德为标准,要相信灵魂是永恒不朽的,它有忍受一切善和恶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今生和来生像胜利者领奖时那样,赢得神人的共同爱戴;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世,以及在将来我们所描述的千年旅途中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
八、最后,说一下个人的一点点感悟:
苏格拉底相信灵魂永生,认为善良正义者该入天堂,邪恶卑鄙者该下地狱。
有人可能纠结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天堂地狱。私下觉得,有没有都不重要,今生即是天堂,今生即是地狱——善良正义就是天堂,邪恶卑鄙就是地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想起了朋友的一句话:
你知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背弃良心、因为贪赃枉法夜不能寐?
如果有,那不是地狱是什么?
两千年太短,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智慧,够人们用一万年的。
理想国 读后感 第(2)篇这本书读到这里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了些别的书,更有偶尔偷懒的成分。不过像这样一本涵盖范围较广的哲学类书籍,的确应该多花时间反复研究。
起初读,虽感谢本书作者把书翻译的如此通俗,但也不免被苏格拉底跳跃式的逻辑和辩论例证带的找不到方向;随后又带着质疑的想法读过了前面几章内容,也写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可能读到中间偏靠后的时候,才能真正认同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观点并被他的思想深深折服。
全书以对话和讨论的形式贯穿始终,其中有大量的例子为小观点支撑,小观点又为大观点支撑,大观点为中心观点支撑。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和逻辑思维将这些连接在一起。看小说可以走神,但看这本书稍微走神就会觉得逻辑不通。(虽然有些观点和逻辑我也没弄太明白,但愿意跟着他的思想一直走到全书的尽头)
可能崇拜上苏格拉底,所以觉得他的理想国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每个普通群众都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被安排什么样的职业,城邦中的男女应该是怎样的婚姻,怎样的生育制度,而作为统治者,应该接受怎样的选拔和教育才能合格,加以军队的辅助,一切都是处于被安排的合理的状态。虽有些不能实现,但也比较憧憬国中的未来。
回归人性的层面,苏格拉底也认为真善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追求。另外也应该合理的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激情,用理性的思维去对待感情,处理问题。我认为,组成一个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如果每个人都做到追求正义与善良,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那么这样的大众组成的国家应该就是理想国吧。
理想国 读后感 第(3)篇整本书运用苏格拉底产婆术来开展,即通过不断地提问比喻来得到自己想要的观点,感觉是以一种提问者主导的方式进行,一直是提问者以自己的想法为最终辩论要达到的目的来不断提问,会让人有种强词夺理的感觉。
一直以为这本书只是教育学著作,结果教育学在其中只占比较小的比重。重点是对正义和不正义的探讨,通过构建理想国来对各种人格,政治制度,各种社会阶层,善恶,心理品质等等进行解释,最终得到正义者比不正义者能得到更多利益这一观点。教育是贯穿其中的一个要点,统治者的教育,国家守卫者的教育,商人的教育等都有一定的涉及。苏格拉底认为,音乐和体育是教育重点,教育不是说要教授给人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灵魂里天生所拥有的,我们的目的只不过是要使灵魂中的这种能力不误入歧途,即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提倡游戏化教学,让学生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