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 读后感(3)篇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
作者:严歌苓
本书是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原著小说的修订版,亦是严歌苓作品的经典代表。1937年12月的南京,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美国威尔逊教堂成了临时的避难所,一个美国神甫,十三个秦淮河胭脂歌女,一群避难的女学生,几个流散的中国军人和伤兵,一群日本官兵,在这个局促的空间里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家国仇恨……那些如花的名字,那些姣好的美眷,那些最泼辣轻贱的话语,那些最纯净善良的灵魂,终刻在了那段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历史上。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 读后感 第(1)篇

结局有点猝不及防啊,感觉似乎还欠了点什么似的。是对开头的回应?对结局更清晰的表述?还是说,这就是作者要的,留出遐想的空间,留一种特别的阅读体会?

此书读来颇有些代入感,仿佛跟着“我”,跟着长大的书娟,一步步地回到1938年,重新审视,那些痛苦的煎熬,那些莫名的优越感,那些基于无知而生出的傲气,那些愧疚,那些震撼,还有,没来及说出口的,感激。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是缺乏想象力的,不管看过多少关于战争的书籍,关于战争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我首先关注到的,是那些年轻的生命。豆蔻,十五岁,小兵,十五岁,书娟,13岁,乔治,20岁,玉墨,也就20出头吧...除了书娟,每个人都有着他们年龄所不该承受之重。十五岁的豆蔻俨然已经是一个“油腻”的妓女了,从形体到内心;玉墨,二十几岁的年华,仿佛已是一生般漫长;还有十五岁的小兵,从农家孩到士兵,只是一场战争的某个瞬间,来不及长大,生命便已终结。命运之残酷,只想问苍天。

其次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对于心理的揣摩。很多内心描写都很精彩,以至于我看完一遍之后又专门回过头去找一些相关的段落来看。精神高贵如神父,进退有据如玉墨,粗鄙正直如法比,粗俗有爱如豆蔻,在入木三分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作者又通过丰富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写出这些人物在这个特殊环境下的挣扎与转变,其中一些心理,我竟完全无法洞察。作者于人,看得真是太通透了!

再其次是关于等级优越感一类。凡是标榜自己平等待人的,都不要信就是了。博爱如神父都无法对众生做到一视同仁,何况你我芸芸众生。能做到善良,仁慈,宽容,已是不易。做人太难,别给自己贴太多标签,别为难了自己,也别轻信了他人[呲牙]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 读后感 第(2)篇

南京的末日居然是一个好天!
“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当您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得利索、死得不受罪。”
好,有种你们就在这里藏到底,占人家地盘,吃人家口粮,看着日本人把那些小丫头拖走去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呀?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她现在像个泼辣的村妇,一句话出口,好几头挨骂,但又不能确定她究竟骂谁。“藏着吧,藏到转世投胎,投个好胎,也做女学生,让命贱的来给你们狗日的垫背!”
红菱接道:“放心吧,神甫,除了扮我们自己扮不像,我们扮谁都像!”

电影表现不出来细枝末节中的心酸、震撼、愤怒、悲凉、无奈。文字直击人心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动乱年代,好好活着就是奢望。被命运玩弄,十三钗顶替学生的时候,有大爱有无奈。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 读后感 第(3)篇

要是知道商女也知亡国恨,几百年前的杜牧应该会重新商酌那句诗。秦淮河上那十三个女人,大无畏换上了学生装走上已明确自己命运的道路的场景浮上脑海,久久不能忘怀。她们迫于生计迫于无奈才被逼为娼,可怜儿有些可怜的身世,这与衣食无忧,家境甚好能接受洋教育的唱诗班女孩形成鲜明对比。相仿年龄的两群人,窑女就是不被重视,被当做下作之人,可是面对家国情怀,还是愿意挺身而出。影版中女人们的梳洗打扮,临别前抚了最后一首琵琶曲,让人难以泣泪。她们已知自己被看低的身份,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去保留另外女孩子们的纯真和青春。玉墨能活到最后也是意料之中,愿意吃苦学尽技能,深谙世事,体贴入微,才能让她受尽四年屈辱而苟延残喘保住生命。但是通晓诗文,心气高的她却必定拾起另一副面孔展开新的生活。读罢,《秦淮景》和着琵琶声在脑海迟迟不能抚去。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