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振阅读法,步骤如下:
一、准备。画出“三栏表格”,依次写下阅读目的、书的页数、作者名字,然后快速翻阅,大致浏览书中内容,尽量接收书中信息,可以大胆想象作者要表达的东西。用时3~10分钟。
二、以整体的视角再次翻阅书籍,大致扫一眼的感觉来与书产生亲近感。
三、随意在表格上绘制曲线,在六个以上感兴趣的地方标上箭头,按自己的喜好注明顺序,并预估它们的页数。
四、按之前注明的顺序翻到相应的页数,大致扫一眼,找出三到四个“共振词汇”,写到共振地图上。
五、看着共振地图,找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关注点,去阅读,不必束缚于具体页数,关注点相关的都可以看一看,用时8分钟。然后通过思考,带着问题再去阅读自己还想了解的内容。用时5分钟。最后,回忆,可以利用一晚上的时间,也可以隔天,将脑中的想法汇聚在一起,与脑中既存的知识进行整合,找出新的想法或切入口。
六、利用从书中获得的信息与想法,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写在表格中,可以分为一周、三个月、一到三年来写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行动。(感觉这一步就是高效的体现了,学有所用嘛。)
以上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写的笔记,书上因为步骤0是除外的,所以是五步骤。
共振阅读法,20~40分钟读完一本书,其实就是通过随机翻阅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跳读和略读,读的过程中思考,读完后实践。其实是有点半信半疑的,书中第一章把读者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各种举例说明“共振阅读法”的神奇效果,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不过个人觉得渲染的篇幅有点多,给人看“成功学”书籍的感受,“你行的,你一定行的,只要照我说的方法做,你一定能成功的”诸如此类。
共振阅读法比较适用于主题阅读,不适合小说散文之类书籍。(个人想法)
关于输出的观点,还是挺认同的。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无法掌握输入的内容而为己所用,所以输出很重要,哪怕是小小的输出,比如与人分享阅读的书籍、在博客上公布你的共振地图、简短的书评,甚至只是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将所读到的进行实践,这些都可以让我们记住读过的内容,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还有重要的一点,在大的方面,要想通过阅读改变人生,你必须得在读完书后做两件事情:去见新的朋友和去做一些事情。采取行动,将所读的东西运用起来。
书中还有关于呼吸和心态对于阅读的影响,这个很容易,具体可以通过实践来自我感受,不用神化,对自己有用就好。
关于共振阅读法,虽然是半信半疑,但我认为可以去试试看,找同一个主题的多本书籍,应用起来,说不定会对自己有一点改变。对于小说,我还是更想享受阅读的乐趣,还是从头看到尾的方法吧。
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要想达到最高效,其关键还是要有计划、有行动。知识存于脑中不用就是废纸一张,要实践,要行动,才会产生效益。
高效阅读 读后感 第(2)篇本书主要讲述共振地图的画法,其中作者渡边康弘引用了不少名人观点来说服读者以论证这种读书方法的科学性,本人最喜欢的部分在于作者写作之前约莫做了读者调查,共振地图使用后的问题作者都有解答。下面是共振阅读的简单步骤:
- 接触书本明确目的:记录作者观点和自己对本书谈及主题的看法
- 画三栏表格绘制曲线:右手持书,左手握笔跟从自己内心感知书本能量画出共振曲线;在表格底部标记均分的页数以方便定位;在感兴趣的地方标记箭头,平均每个表格两个或更多;确定箭头优先顺序
- 在曲线上感兴趣的那一页摘取单词记录下来
- 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阅读:用八分钟时间阅读,将学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 根据书中获得的想法制定计划
共振阅读的的科学性在于阅读,输出和实践的结合,其中缺少了任何一部都可能使阅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书中所说将阅读变成价值的观点即知识的内化的过程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迈出这一步,那么读者和阅读变现的目的会永远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也是本书作者提供这个阅读模版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吧!
高效阅读 读后感 第(3)篇 1.至少让自己已经行动起来,即使对于共振阅读法理解不是很深,迈出第一步便是成动!
2.书中方法大都属于理论书的阅读方式,通过批量购买书籍来挑选感兴趣或是与之产生共鸣的成本过高,且实用性不大。阅读的本身并不是追求速度,更多的在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通过反复的琢磨,推敲,来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如果要加快阅读速度,同时又能快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意思,更多的应该还是积累与温馨。
3.读完此书,至少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想做就即刻,马上,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见解,聊聊自己的感悟,与别人交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将伴随一生为之受用。
4.最后想说一点,就算没理解作者的方法,也不必生搬硬套,熟练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也会更有效的提升阅读效率!
将梦想转化为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成为性格,从而最终改变人生。不必在意别人对此书点评,能为之所用的书才是好书[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