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300字(3)篇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
作者:约翰·佩里
资深拖延者兼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在这本充满哲思的小书中,佩里慷慨地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办成不少不那么重要但也挺重要的事情,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拖拖拉拉不是罪。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毕竟,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300字 第(1)篇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下“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做更重要的事。

——约翰·佩里《拖拉一点也无妨》

1、“结构化拖延: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 我在完美理性跟前最显著的失败,就是做事爱拖拉。在1995年,由于没能做成某个我本该去做的项目,我开始觉得自己真是个窝囊废。可随后我领悟到了某些东西。总体而言,我这个人的声誉还不错:干成了不少事,对自己供职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也算颇有贡献,在哲学领域也稍有建树。这真是个悖论。于是我没有着手去做那几件本该完成的要事,而是琢磨起这个谜题来。我发现,我这个毛病属于“结构化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这说法是我自创的,意思是: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我写出那篇短短的文章之后(就是本书的第一章),自我感觉立刻好多了。

2、“说来也怪,我们一旦认识到自己是一名结构化拖延人士,不但自我感觉会变好很多,行动力也会增强”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心为这篇小文章添些内容,可积习难改,一直拖着没写。渐渐地,通过阅读我所收到的读者电邮并反躬自问,通过天马行空的思考及一点儿阅读,我意识到,理解“结构化拖延”这个概念只是第一步,我可以总结出一整套“战拖”方案。我想,既然它已令本人受益,就也能帮助绝大多数的拖延症“病友”吧。说来也怪,我们一旦认识到自己是一名结构化拖延人士,不但自我感觉会变好很多,行动力也会增强。因为当内疚和绝望的阴云消散之后,我们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碍了行动。

3、“有时候,拖延是由某些更深层的问题导致的。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医学手段治疗,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哲学随笔就能解决的了”

并非人人都有拖延的毛病,而结构化拖延的概念也不见得对每位拖延人士都有帮助,因为有时候,拖延是由某些更深层的问题导致的。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医学手段治疗,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哲学随笔就能解决的了。然而,如果说我收到的电子邮件多少有点代表性,那么还是有不少人能从我的字里行间发现他们自己的影子,从而提升自信的;更不用说,这其中还藏有额外惊喜——他们会与一些听起来不错的概念和词语相遇,学以致用到自己身上,比如“意志薄弱”(希腊语!)“平摊型处理法”“任务验伤选择法”“右括号缺失症”……另外,其中有些人的执行力竟也确有提高,真的完成了更多事呢。

4、“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正是为了不去干那些事”

早在好几个月前,我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为何我终于动了笔?是因为我终于有空了吗?非也。我有学生作业要批改,有教科书订购单要填,有一份国家科学基金的申请要审阅,还有一堆论文初稿要读。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正是为了不去干那些事!这就是我所谓的“结构化拖延法”的精髓之所在。我发现,这项了不起的策略能令拖延者们化身高效能人士,使他们因高产和善用时间而备受众人的尊敬与崇拜。

5、“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

好吧,起码算我“重新发现”的吧。1930年,罗伯特·本奇利(Robert Benchley)为《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撰写了一篇题为《成事要诀》的专栏文章,在文中他写道:“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如其所示,本奇利已然认识到了这项基本原理。而且我估计,肯定还有其他同他一样身为结构化拖延者、想法深邃的思想家也发现了这一点。待我回头再作些深入研究吧。

为什么我们都会有逃避困难的心态呢?

因为困难会给我们不适感,我们不喜欢这样的不适感。而且,因为经历的不同,不同人会对不适感有不同的反应,毅力更强的人能够忍受更大的不适感。

为了逃避我们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会去做别的事情,即使那些事情有比较大的工作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心态,从而能够克服拖延。

拖延、逃避、不适感

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是我们力不能及的、不想做的,我们就会产生不适感。甚至只是想到需要做就会有不适感,于是就想要逃避,导致拖延。

6、“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下“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做更重要的事。

7、“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

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事实上,他们甚至还能像我一样赢得“做事高效”的好名声哩。

构建任务清单,GTD(Get Things Done)

如果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在两分钟内完成,就应该记录下来。

这样能够帮助我们专注在当前的事情上。而且,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就不会总是影响我们,不容易引起我们的焦虑。

构建任务清单,分解任务

“难事做于易,大事做于细”

对于不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将其分解,而且应该分解地足够细,最开始的小任务最好足够简单,比如打开教材或文档等。

分解任务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因为害怕大任务而逃避,也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如何解决任务,以及不断肯定自己的进展,获得更多成就感而非挫败感。

任务清单的重要性

任务清单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记录下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不记录,总会心里想着,造成压力。

可以让我们有一种掌控感,能够更合理地应对各种任务。

结构化拖延法的精髓在于设计合理的任务清单,通过拖延必须要做的事情的力量,促使我们去做一些清单上的其它事情。而且,因为我们将要做的事情合理记录下来,每天选择当天要做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容易焦虑。焦虑常常是因为我们觉得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却无从下手。

8、“清单上那寥寥几桩任务将被归为最重要的级别;那么避免去做这些事的唯一选择,就只剩什么也不做了”

拖延者们往往采取完全错误的做法。他们尽量少向别人作出许诺,还以为如果自己手头上只有几件事要做,他们就能改掉拖延的毛病,顺顺当当地把事做完。可这完全违背了拖延者的基本天性,也破坏了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根据我之前下的定义,清单上那寥寥几桩任务将被归为最重要的级别;那么避免去做这些事的唯一选择,就只剩什么也不做了。这可是一条沦为无所事事的“沙发土豆”(而非高效能人士)的不归路啊。

要事第一?吃掉那只青蛙?

那些重要的事情是最容易引起我们的不适、逃避与拖延。

如果想着做重要的事情,但是,难以开始,结果那些不重要却必须做的事情也会被拖延。结果,你因为想要尝试吃掉青蛙,但是落败,结果就会有负面的思想与情绪,难以忍受的时候,就会想去放松一下,比如玩游戏、看微信、看抖音等等,结果就停不下来了,想着明天再做也无妨,今天先休息一下,最终陷入拖延,甚至习得性无助,任何积极的事情都不想做,甚至包括吃饭与睡觉。

9、“清单最开头的那几件重要任务怎么办?永远也不做了?”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清单最开头的那几件重要任务怎么办?永远也不做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问题。

诀窍就在于,要为优先级最高的位置选对任务。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日期(但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幸运的是,这种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学里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能归入此类,而且我敢肯定,大多数其他大型机构里的情形也是一样。

10、“为一本讲语言哲学的著作写一篇点评文章”

就比如在我目前的任务清单里暂列第一的这件事吧,是要为一本讲语言哲学的著作写一篇点评文章。这东西本该在11个月前就写好的。为了不去写它,我已经完成了不计其数的重要事务。几个月前,出于愧疚,我给编辑写了封信,对人家说我实在太抱歉啦,这么晚还没交稿,同时也表达了我准备动笔的良好愿望。当然了,写这封信本身也成了我先不去琢磨那篇文章的一个理由。可结果呢,我也并没有比其他作者晚交多少。再说这篇文章到底能有多重要?也并没到登峰造极、无可匹敌的地步嘛,所以比它更加重要的事总归还会冒出来。于是到了那时候,我就会开始动笔的。

11、“这件事在我的清单上几近顶端,弄得我心烦意乱,激励我去做另一些也算有用却没那么重要的事”

另一个例子是填写教材订购单。我写这篇文章时正值6月,10月份时我要开一门有关认识论的课。我已经错过了书店要求提交订书单的最后期限。

有了这样一个日渐紧迫的截止日期,这件事很容易被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我得对你们非拖延人士指明一点:截止日期总是在被拖过一两周以后,才会真正让人开始产生紧迫感)。我几乎天天收到系里秘书发出的提醒;学生们有时也会问我,新学期要看什么书;而那张还没填写的订购表,就不偏不倚地躺在我的桌子正中,压在空薯片袋的底下。这件事在我的清单上几近顶端,弄得我心烦意乱,激励我去做另一些也算有用却没那么重要的事。不过实际上啊,书店已经接到了大量没有拖沓恶习的老师们填好的表格,正忙得不可开交呢。只要我把自己这份赶在夏天过半之前提交,时间就应该刚刚好。我都盘算好了,要从办事效率颇高的几家出版社那儿订几本大众熟悉的著作,我一向这么干。毫无疑问,从现在到(好比说)8月1日之间,我肯定还会接到某个更重要的任务。到了那时候,我心里就舒服多了,可以动手填这份表格,以免去做那项新任务。

12、“实践结构化拖延法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的”

读到这里,善于观察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实践结构化拖延法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的。因为你得对自己用上一种“金字塔式传销”的招数,才能保持高效状态。一点没错,你要为那些夸大重要性、虚设截止日期的任务投入自己的精力,同时还得让自己相信,这些任务的确既重要又紧迫。这都不是问题,因为说到底,所有拖延人士都拥有一流的自欺本领。何况,还有什么能比利用一种性格缺陷去抵消另一种性格缺陷的负面影响更高贵的呢?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后天能做的事儿,就别赶着明天做了。——马克·吐温

  • 拖延是种通病,意志薄弱是主因

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在试图专心的时候,都要面临重重的干扰,都要面对分心的诱惑。如果要做的“正事”又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不是那么有价值,或者不是那么及时地得到回报,我们就很容易分心,转向能更快完成、更有趣味的事情上。

逆向思维,巧妙克服拖延

  • 方法1:远离干扰源头

“滚下网络、滚出你的家”,就是一种逆向思维。

  • 方法2:打破内心的顾虑,迈出第一步

所以当你为质量而忧虑,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时,不妨允许自己迈出最“烂”的第一步。如果这“烂”的一小步能帮你争取到时间,那么“烂开始”就能转化成“好结束”。

  • 方法3:有趣与无趣捆绑,产生动力

一件无聊或看似无聊的事,总是容易被我们拖延。但如果你能找到一件“有聊”的事情,跟它绑在一起做,并且能两不耽误,那前一件事就不容易拖延了。这下,你也能“跑步”了

  • 方法4:结构化拖延法

回到开头的那个例子。还记得你每次面对备考或者其他叫人头痛的任务时,打扫房间就变得格外有吸引力吗?平心而论,如果往常打扫房间是你一直拖着不愿做的事情,那至少现在你不会拖延“打扫”这件事了。

第一章 结构化拖延法

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

  • 给自己找事情做,主动走出拖延的舒适区

我不是像书中作者说的这样滴~(嘿嘿 看来我采取的是正确的态度)虽然我也拖延,但我总是喜欢揽事儿做,给别人承诺某件事情在什么什么时间之前一定做完(强行设置deadline)……因为我觉得这样能逼迫自己去做事,走出舒适区,有助于摆脱啥也不想干,拖拖拉拉的颓废状态

拖延者们往往采取完全错误的做法。他们尽量少向别人作出许诺,还以为如果自己手头上只有几件事要做,他们就能改掉拖延的毛病,顺顺当当地把事做完。可这完全违背了拖延者的基本天性,也破坏了他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第二章 拖延与完美主义

  • 用“先完成”这个首要目标取代“我要做到完美”这个包袱

我允许自己哪怕把事情做得比“完美”差一点点,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也就是说,不妨现在就开始做(或者,顶多拖到明天吧)。

第三章 代办事项清单

  • TO DO LIST  自我操控的法宝

把大任务拆成小块,每完成一个就鼓励自己一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One Small Step Can Change Your Life

第四章 放点音乐听听

  • 节奏对味的鼓劲清单

第五章 电脑与拖延症

  • 巧用意志力之外的力量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

从一个无关的链接点到另一个链接,这有点像看垃圾电视节目。单凭意志力,很难管住自己
能在我忍不住想上网闲逛的时候管住自己。那就是,等到某件肯定会发生的、能打断我的事情快来了的时候再上网。

第七章  与敌人合作?

  • 与一个不拖延的搭档结伴做事

跟一个不拖延的搭档结伴做事,就跟定了个闹钟差不多,何时该干活用不着你操心。当然喽,弊端就是你要工作得更辛苦。

第八章 额外福利

  • 看清事情发展方向,避免做无用功

“切勿把那些在明天到来之前就可能会消失不见的事情在今天就做掉”
有些任务会自行消失,是因为状况出了变化,事情变得没必要去做了
有时候,要是你在动手做事之前等上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合适的做法

第九章 拖延症患者总是给别人添麻烦吗?

即使如作者所说,emmm我还是不想超过ddl,不想给别人添潜在的麻烦,而且按时把事情交接给别人也是对规则的尊重嘛,虽然拖延但我还没有误过事儿(๑>؂<๑)

第十章 从哲学角度替拖延说两句

没太明白说的意思

第十一章 充满深刻哲思的结语

  • 我们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总是在与自己作斗争

我们绝不仅仅是有理性的决策机器。基本上,我们是欲望、信念、冲动和心血来潮的集合体。每时每刻,各种欲望都在抢夺控制权,想要指挥我们的身体和思考过程。兢兢业业的我希望起床;偏爱安逸的我渴望翻个身,再睡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理性的我想按照收到电邮的顺序来回邮件;可好奇的我总想先瞧新邮件,看看里头有什么新鲜花样,找机会耗点时间,尽可能避开重要工作。一部分的我想要健康,想要匀称的体态,可另一部分的我想吃块曲奇,抽根雪茄。

这本小书较短,很快就读完了,虽然没有让人醍醐灌顶,但也达到了此书作者的目的

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让结构化拖延者的自我感觉好一点儿,而不是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

想彻底克服拖延症,仅读这本书获得不了太多帮助,还需要很多努力。为克服拖延,首先请正视它,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其次,拿出自己的自律精神,与拖延症死磕到底,同时记住下面的话加油

只贪图眼前舒服,将来必付出代价。即便拖到明天,我也照样不愿做。别想太多,开始做就是。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精装珍藏版)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很短小的一本书,对我启发比较大的主要是前面几章。

1.“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 追求“完成”的人,时常能体会“烂开始”带来了“好结束”;苛求“完美”的人,却往往发现“好开始”只换到“烂结束”。

所以,只要能开始,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只要能够完成,就是最棒的,不要苛求完美!

2.结构化拖延法

>> 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

拖延有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只不过是不想去做优先等级最高的事,利用这种心思,可以完成很多的事情!

3.待办事项清单

>> 我在上床睡觉前会列个清单,放在闹钟旁边。清单是这样的:1.关掉闹钟;2.别按“小睡”按钮;3.起床;4.去浴室;5.别回来躺下;6.下楼;7.煮咖啡。等到我手捧一杯咖啡坐下,我已经做完了七件事。感觉真好,真了不起,我的一天在飞一般的神速中开始了。

这样的routine ,这样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可以及时给予实施者正向反馈,激励其实现目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