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第九个寡妇 读后感(3)篇

第九个寡妇
作者:严歌苓
《第九个寡妇》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作品讲述了中原地区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在土改时期藏匿其地主公爹的传奇故事,时间跨越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传奇经历相结合,深远的济世情怀与浓郁的生活气息相结合。王葡萄是严歌苓笔下最光彩照人的女性角色之一,强大而嚣张、坚忍而娇媚,其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使其超越了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小说的情节从葡萄以童养媳身份掩护公爹尽孝与作为寡妇以强烈情欲与不同男人偷欢之间的落差展开,写出了人性的灿烂,体现了民间大地的真正的能量和本原。
第九个寡妇 读后感 第(1)篇

一个装睡的人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人们都说她傻,倒不是智商上的那种,她干活倒是麻利漂亮,什么工具到了她的手上都像是她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和弱智归为一类。但是她明显也是和正常人不太一样的,具体哪里不一样呢?公认的是她拿眼睛看人的时候,不知道躲闪,就像四五岁的孩童那般,直愣愣的,就像要得到什么答案似的,往往给对方看的不好意思了,别过眼光去,她也还是那样看着你。还有呢,可能就是她说话直,偶尔冒出一句,都能让那些小心翼翼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吓出一身冷汗。但是她也不是什么都照着最本来的面目说,反倒是人情的、世故的那些,她是最懂得说与不说的分寸来着,对二大,那种多年的默契不用说;对春喜,知道有些说了也白说;对少勇,她选择在适当的时候说,每一个消息,都是晴天霹雳;对朴同志,她可以把这么多年藏着掖着的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因为她知道,他受得住。

王葡萄看着摇篮里熟睡的婴儿,口角上还挂着亮晶晶的一丝儿涎液,她心里清楚的很,这孩子不能要,可是她又不能当自己腹中这一团肉从来就不存在似的,她下不了这个狠手。月儿弯了又圆了,又半个月过去了。这天早上,天空还灰蒙蒙的,葡萄从被窝里探出胳膊来,摸出了柜子角落里一个篮子,盖篮子的布是蓝白细格子纹,土布染的,拍了拍,灰尘便在窗户纸透过来的一点点亮光里跳起舞来。篮子里装着两块银元,是分财产时分的,还有两斤砂糖和一盒猪油。他们应该是会喜欢这孩子的吧,平时总是避人远远的,是自保也是自持不同。所以,一群侏儒中间多了个婴儿也不见得惹人注意,或许这孩子能够平平安安长大也未尝不可,葡萄这样想着,走上了山间的土路。

一个母亲,如果能狠心把孩子送给别人,一定是实在别无他法了,王葡萄没有告诉少勇,没有告诉二大,是因为她觉得这是她自己生的孩子,自己能拿得了主意,和别人无关么?也不全是,她知道如果告诉他们俩,他们一定会主张留下孩子,她也不用承受离别挂念之苦。可终究纸包不住火,一声婴儿的啼哭会使得这个本来就被人拿眼光瞄着的小院更加不得安宁,那么地窖里深藏的秘密就会曝光于天下。如此这般纠缠不清、婆婆妈妈,不如我王葡萄一人扛了,做个狠心人,且不管将来如何,送挺走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却没成想侏儒们对孩子比亲生的还亲嘞,这么看来,这命里必经的劫数,反倒透着福气呢。在这件事上,她不全然是伤心欲绝的。甚至,还带着一种“听天由命”的安然,坦荡,就像完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一样,给自己的孩子找了一个终究是比和亲妈在一起更好的归宿。这与她一贯的做事风格有关,她总是说,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藏二大也好,送孩子也好,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事是推着人走的,再难也有个头。正是这种朴素的念想,才让她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活了下来,而且还比一般人要滋润。

 葡萄看看那一群嗷嗷待哺的猪仔儿,都挤在母猪身下有滋有味的吸着,全然不知它们今天的晚餐可能都将化为泡影。身边吵嚷着的声音越来越大,已经辨不出来男女,只依稀听到“王葡萄,你这是破坏生产”,“没觉悟的坏分子”“这么大的铁锅,可以练不少钢呢,以后都到食堂吃饭就好了。”她脑袋嗡嗡地响,只是一个心思,没了锅,人吃食堂,猪吃啥子。她虎着脸,趴在锅上就不下来了,不管周遭七手八脚的怎么拉扯,后来就干脆坐在锅里,嚷嚷着谁要砸锅就先砸我,拿出一副豁出了命的架势。学生们嗓子都冒了白烟,胳膊都散了架,像一群提线木偶,一停下来就摊成一座小山。他们心里想着:这女人也忒难弄,干脆是油盐不进的。这时,冒出来的春喜主任的一声喝凝固了周遭的乌烟瘴气,好说歹说是止住了学生们的怨气,锅保住了,她这才发觉自己忙活着出了一身的汗,现在身上冰凉冰凉的,一点热乎气都没有,心想:管他谁嚷嚷什么,谁也不敢拿我王葡萄怎么样。

 读严歌苓写到这块的时候,实在是精彩,恕我笔拙,试着写写,也不能还原人物神韵的五分之一。葡萄是特别有主意的人,虽然不说,但一个眼神,一个转身,走路时甩起来的辫子,都透着主意。她认定的理,谁也不能让它分毫。她是倔的,遇事不怕事,敢于拿主意。也正是她的主意,往往帮拿不下主意的人做了最艰难的决定。也可以说救下二大,是她这辈子最大的主意,也是不假思索的,因为他不应该死,只要不死,就怎么都能活下去。她买好了两张火车票,就是笃定了二大一定会和她回去,一起活着,总比两个人相互挂念强。无论如何饥荒、疾病、运动,她都泰然处之,把二大对她的好都还了回去,也是用行动做到了,这世间的恩情,两清了。

人群热烈地欢呼,一阵阵彩浪盖过去了,全是看不清的标语,又解放了,葡萄想,却蓦然看见人浪前头的蔡书记,弯着虾米一样的腰,齐耳的短发花白着。她看不清她眼里的热泪,但她看清了她窸窸窣窣颤抖着的肩头,隐藏在灰蓝哔叽的制服里,包裹得很好似的。史村这几十年来了太多的人,各色制服的,各式样绑腿的,呼喊着,哭闹着,没有一个留下的。哦,也不能说都没留下,留下的,成了一堆黄土,走了的,血肉还在。她向来都是在风中走走停停的,实在走不动了就被推一把,揉搡一下,也不动气的,动不起气呢,她还有两张嘴等着吃饭,一个远处的挂念等着她做衣裳,做鞋子呢,她哪顾得上那些。谁被吹起来了,谁被吹得涨破了皮,她都不予理会。哦,也不能说无动于衷,毕竟老虎在扎入泥潭之前还是记着她的话才撑得到那么久的,女知青生完孩子后挨过了三天的十个柿饼也是她给的,李秀梅也是学着她才一点点会吃鱼,会泡蜀黎皮,挨过了那个死人的年月的。她的心,从来不向着风起的方向,她是母兽么,总能闻见风里的气味,咂么着哪些不对劲,然后她就有数了,狂奔起来。拉起一二个倒下的,拍拍一个身上的灰,舔舔一个沟壑里流下的泪。

 中国人写小说,有一种既定的模式,那就是把瞎子写成高手,把傻子写成多福,把性格乖戾之人写成神机妙算子,这种花招,是有很多人买账的。因为人人都有些不足,或浮于肢体之上,或暗藏心谭之下,但渴望成为不出世的英雄的念想都是有过的。即使成不了别人的英雄,也不耽误做了自己的春秋大梦。对大智若愚的推崇,也是国人历经苦难的写照,世事本艰辛,人心更复杂,然有大智慧者,偏偏是最赤诚,最剔透的。因为初心不变,在混沌中才落得石出,经久不浊,方为大智慧。

她知道她是欢喜他的,看着他从一个憨厚寡言的小男孩长成了一个走路带风,酒窝里带笑的青年男子,虽然他一笑,显得那张扁脸就更丑了,但是她就喜欢看他笑,迷成一条缝的眼睛里也掩饰不住的喜悦,她是喜欢他啥呢,她不禁思索起来。他对乡亲们的好,是透着实诚劲儿的,他说的有十分,做出来也有八九分,八九不离十了。他和她一样,都是如此直爽的人,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贴在一起了,黏糊得像一块年糕一样,也没想过会分开。rr 她知道他一定会过来,她太熟悉他的脾性了,从他还屁颠屁颠地跟在她葡萄嫂子后头捡蜀黎,搭院墙时她就知道,一种女人的直觉。她心里却也明镜似的,春喜和他哥不一样,不单单是指长相,不像一个娘胎里出来的,水清俊秀的小伙子怎么和饼脸塌鼻的人是亲兄弟来着。确是他也勤奋苦干,但是骨子里觉得自己和乡亲们是不一样的,是要当官的人。当荣誉在召唤着时,对人就没有了耐心,要不也不会交那么多粮,饿死那么多人。所以她和他忽远忽近,似分似合。她不会一竿子把人打死,她总记得人的好。想到这里,她眼睛一笑,手里的针飞得更快了。

 她永远是那么生动,那么鲜活,人至中年,依然是少女的模样和心性,依然能撩动人心弦。她从未变过,她那略显稚气的眼神,让人放下了戒备,像喵那样的慵懒,勾勾爪子就让人有抚摸柔软皮毛的冲动。但玩闹够了,她一抖擞,利索地站起来,马上恢复了母兽的神态,一头豹子。她不在喜欢她的男人身上玩什么技巧花招的,她自身的魅力就足以让他们魂飞魄散,她从未被谁压制过,束缚过,她拥有绝对的自由,和选择权。谁来谁往,都留下一瓣在心上,隐隐地痛着,但也被新开的花蕾所芬芳着治愈着。她是生命力极强的人,哪有功夫管那些不顺心,就那样有血有肉般生长着,开着花,每年每年。

《第九个寡妇》是我很喜欢的作品,王葡萄更是严歌苓笔下诸多女主中最最特别的一个。记得有次看访谈,她也提到最想做的书中人物就是王葡萄,这样有个性,玲珑剔透的女子,是现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她的单纯,一门心思,执着而有力量,反倒使她的举动让人费心思,看不透。可是你们都想多了呀,所以简单的事都弄复杂了,怪不得忧思多,早生华发,少年秃头。如果葡萄还活着,我就自然而然地脑补她一个耄耋老太的形象,张着没有几颗牙的嘴,还会打趣孙儿,这个板板(ipad)你教教我嘛,哎呀,你急什么嘛,哪有人生下来就是什么都会的呀,我且得花时间学学呢。

第九个寡妇 读后感 第(2)篇

严歌苓的小说《第九个寡妇》,其实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对于她(主人公——葡萄)而言平平淡淡,清心寡欲,而对于我们仿佛是一场历史的大戏,作者把抗日战争、文革大革命、国共内战、大跃进等等动荡的历史缩影到一个农村妇女身上。以小见大,让人在一种看似荒谬的故事中,体会到历史的沉重。

寡妇葡萄,在那个时代,可谓“出淤泥而不染”。当大家都随波逐流的时候,她就是那个“从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

“生活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盼头!”打动人的永远是最真实的,去除一切华而不丽的浮夸,从小人物的生活百态来展现当时中国的生产生活面貌。“巨婴式”人民越来越多的当今社会,每个人心里都应活着一个葡萄,这个匆匆忙忙的社会,真的很稀罕葡萄这一角色。可能当今社会,这样的“另类”,是大家玩乐取笑的对象,为什么?因为她做了你们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人类常常娱乐自己羞涩的想法,当这种想法被他人实现之后,人类就会娱笑这种人。因为羞涩不敢面对,所有错失了自我的良知。当大街上老人跌倒,“该不该扶?”,成为了第一反应,成为了热点话题,却成为不了批评自己的理由。社会的病态成为了人生百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仿佛砌起了一座高墙。葡萄的单纯,是因为信任,她所能窥视到或者感应到的人心都是温热的,她相信好人百难不折,她知道活着才是王道,所以历经沧桑波折,谁也难不倒这个眼睛如清泉的寡妇。

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眼睛,浑顽未开,不谙世事。是胆大妄为的一双眼。眼睛又厉害又温柔,却是不知有恨的。这双眼最多六岁,对人间事似懂非懂,但对事事都有好有恶。

葡萄非常明白“活着才有盼头”的道理,这个单纯的童养媳,真的很怕她的眼睛被世俗庸俗所污秽。一个坚强的,善良的,单纯的人,连身体都是具有魔力的,所以那么多男人想要得到她,葡萄知道什么是爱,也知道如何被爱,那些繁文缛节,对她而言是根本不会去考虑的东西,她很明白谁爱她,也明白如何得到爱。相对时间,为爱痴狂的人,这个妇女的爱情,才值得羡慕,就像一股清流。

葡萄就像一只小强,打不死的小强,她也不知道明天要面对什么,她只把今天过好就好了,所以没有太多烦恼。其实我们都想“做葡萄多好”,但是我们做不了“葡萄”。

葡萄并没有反抗社会,她只是随其自然的生活,而这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世事难料繁琐,葡萄从来没有想过改如果去做,也没有想过该不该做,她知道的就是随其自然,救二大,她有想过那么多吗?没有,抢大锅,她想过那么多吗?没有。所有我们认为不自然的东西,只是我们害怕去做而已。

如果葡萄活在当今的社会,遇到老人跌倒她会去扶吗?会,因为她不会考虑,该与不该的问题,这一种本能的反应,就如生活一样,本能的活下去,就要盼头了。

第九个寡妇 读后感 第(3)篇

早起就开始看 饭都是随便扒拉几口 从余华 王小波 贾平凹等的作品里 知道了关于那个时代的很多事 以为已经对那些人性的丑陋习以为常不再那么偏执的愤怒了 而无意间因为芳华这部电影让我对严歌苓的小说产生了兴趣 我并没有去看那个电影 但评分很高 我想知道这个时期的故事除了余华的活着 芳华的故事有没有那么凄惨 那种感觉跟其他作者不同 她的文字更像是老朋友聊天 不卑不亢不慌不忙的告诉你她经历了什么 无怨无悔 而你除了心疼还有感动 她总能让我们看到那残存的那一丁点的人性 觉得这世道还有希望 这本也是 她没有把葡萄像许三观卖血记那样变成所谓的破鞋游街  而是把她定位成一个在乱世里活得明白的这么一个人 就算是放到现在 这种性格的人也很难寻到 芳华的书评应该是迄今为止 我看的书里面书评最多的 都在声讨那些积极分子 反过来想 难道我们不是吗 媒体往哪儿引 群众就开始往哪儿打  我们跟那个时代的丑陋分子没有任何分别 这才是最可怕的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