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与现实
很久以后,《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形象仍在脑海中栩栩如生,人物要靠精彩的故事成全,“故事圣手”名不虚传。在《刀锋》中,才遇拉里▪达雷尔,就立刻想到了思特里克兰德,这显然是期待的惯性,同时也有了一丝担心,担心一个翻版的思特里克兰德,一个小时后,我就气定神闲,心驰神往了,拉里没让我失望,“故事圣手”绝非浪得虚名。
《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刀锋》的男主角拉里则是以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而写的,当然也反应了毛姆本人的人生哲学。作者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于作品中,书中有他自己心路历程的影子。小说表达的主题是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演员。故事精彩纷呈,人物个性鲜明,毛姆身在其中,和每一个角色对话,参与每一幕精彩的制造,真过瘾啊!创作《刀锋》时,毛姆年届70,已经步入晚年,此时作者回首往事,再自然不过,拉里崎岖卓绝的经历不就是毛姆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吗?
和思特里克兰德(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的命运不同,本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可谓各安其命,各得其所。艾略特拥有了显赫的社会地位;伊莎贝尔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居住在活跃而有教养的社会里;格雷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颇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苏珊娜·鲁维埃得到了安稳的生活;苏菲告别了人世;拉里得到了满足。
《刀锋》,又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不朽篇章!
“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若晨星。”作者的话令人深思。另外,不管高傲且文化修养极高的人有多吹毛求疵,我们普通人在心里还是喜欢出色的故事。
刀锋 读后感 第(2)篇“没有一页兴味索然。”
在《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如此评价黑塞的《轮下》。
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刀锋》,但却深深记得看到这句赞扬后的那种认同感,所以借以描述一下。
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很丰富,原本以为的“刀锋”在故事的最终看起来最不像“刀锋”,但却是生活一下一下铸造出来的。
像原本就坚硬的岩石,在常年特殊的风中,会形成像利刃一样的锋利边缘,但是这种锋利并不突兀,也不夺目,展现出的是自然和美,还有力量。这是我对伊莎贝尔这位散发成熟、优雅从容的美但同时又有着强烈个性的女性的欣赏视角。
拉里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且走的并不平坦,但最难得的是他自己却从开始就乐在其中,或者说在他的世界里,种种的历练都是“宏大而有序的系统的一部分”,让他感到幸福,不得不说,这也是他的幸运。两人有着看似般配的外表和气质,却有着迥然不同的追求。物质生活、尊严、品质是一种现实追求,敢于向自己提出终极问题,并且上路去寻找答案更是万里挑一的精神追求。他们都有着精彩的人生。
当然艾略特也是位漂亮人物,但是归根结蒂我认为追寻内心去寻找,总会各有各的发现。比如格雷,比如苏菲。放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他们境遇的意义也不一样了。格雷追求的是不管发生什么,和伊莎贝尔过一辈子,很幸运,他是幸福的。苏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被现实狠狠的一击后,她活不出意义,每活一天都是对曾经美好回忆的损耗,那她的选择也可以理解。
“一切智慧源于对边界的认识”,我想他们都是能认识到自己边界的人。
但当认识到了,生活就会把人磨成“刀锋”。
也只有认识到了,生活才会把人磨成“刀锋”。
刀锋 读后感 第(3)篇这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小说。毛姆在生命的晚期借此书和我们探讨他对人生的理解。关于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做自己,故事里的拉里是我目前见过的最坚定也最爱的版本。尽管拉里的原型并不是毛姆,但总能看到毛姆的影子。毛姆身材矮小,年少还患有口吃。这样的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起眼甚至遭人嘲笑的对象。所以他塑造了身材挺拔外形俊郎眼神澄澈的翩翩少年拉里也就不难理解。故事中,无论拉里做出怎样让人无法理解的选择、追寻令人匪夷所思的生活、旁边的人如何对拉里指指点点,毛姆都是以一个亲切的旁观者耐心友好地观察。他用心和拉里对话,并且在拉里有些迷茫的时候指点他“去吧,那里会有你要的答案。”n至于拉里和伊莎贝尔,分开是必然,并且越早越好。拉里想要追寻天上的月亮,伊莎贝尔则只顾地下的六便士。后期的伊莎贝尔贪婪地想要把月亮和六便士都牢牢抓在手里。她得不到拉里,出于妒忌,她给拉里这辈子唯一想娶的女人——苏菲摆了一道,间接导致苏菲被杀害。她还不忘聪明地提醒毛姆“拉里永远不会知道真相吧。”毛姆听完后唯一一次生气了,他骂她是个骗子并且告诉她拉里已经去了纽约。她这才痛哭“我这次彻底失去了拉里!”难道她曾经拥有过?n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44年,此时毛姆已经71的高龄。但是书中关于瑜伽与修行、绘画与艺术、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等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被东方的读者读起来起来依然没有距离感。这才是“千帆历尽,归来仍是少年。”n大爱毛姆。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