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心流”,就是当面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进入一个“当事人全神贯注,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几乎完全自动自发;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人与行动完全合一。”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你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挑战达到目标,你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其中的忘我状态,作者认为是“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愉悦感来自“艰难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n个人感觉这个愉悦感一方面来自成就感,另一方面来自行使控制权完成目标后的自信心。其理论依据是“大脑1秒钟顶多能处理126比特的资讯”。这个精神能量是一定的。如果不去控制,进入精神熵状态,”心猿意马“,无法完成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项,人最终也会一事无成陷入空虚无聊的状态。进入”心流“状态的前提,和刻意学习基本相同:n“(1)一个定义清晰的目标;(2)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3)即时的、有益的反馈;(4)持续反思和完善。”n从学习中寻找乐趣自得其乐,是刻意学习得以坚持的基础,也是最后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在朝目标努力时集中注意力,也同样可以进入”心流“的状态以获得愉悦感。因此”刻意学习“和”心流“,并没有矛盾。如果说有区别,可能”刻意学习“更注重于技能的培养阶段,而”心流“带来愉悦感更多地来自依靠本身技能完成挑战的成就感。作者认为在工作中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心流“的状态,这应该是工作中经常有一些需要挑战的任务。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解决一个难题的成就感,也是人们乐于在工作中努力的最大动因。因此,一个相对公平的激励机制,是维护良好工作环境的最基本条件。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读后感 第(2)篇普渡混沌众生的好书。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想到求生、保持身体及其基本目标的完整性,这时人生的意义很简单——就只是求生、求舒适、求享乐而已。当身体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后,一个人就可以扩张意义系统,包容家人、他人、宗教或种族等团体的价值观。这一步骤虽然通常会要求个人认同传统的标准与规范,但仍能提升个人的复杂性。下一步发展又回到个人主义的反省。个人再次转向内心,从自我寻求权威与价值标准的新基础。他不再盲目认同,开始发展独立自主的善恶观念。这时人生的主要目标变为追求成长、进步和实现潜能。前面各步骤都已臻至圆熟,第四步才能展开,这是最后一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极端个人化的人——就像修行功德圆满,听任河水控制船行方向的佛陀——终于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之中。一小部分人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如果求生的压力一直压得人无法把注意力投向其他方面,他就不能为家庭或社群的目标贡献多少精神能量,个人的利益也能赋予生命意义。大多数人很可能在第二阶段就觉得很安适,家庭、公司、社区或国家,就成为他们主要的意义源泉。较少的人攀升到反省式个人主义的第三层次。到达与宇宙价值观结合的境界者更少。因此后两个阶段不见得能反映现实状况或可能发生的状况,它们只代表一个人如果够幸运,能成功地控制意识,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读后感 第(3)篇未来社会是一个趋于复杂和多元的社会,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梳理秩序,需要感性的体验增强幸福感。“心流”是一种在理性和意识指引下获得的一种感性强体验。获得“心流”的方法可以总结为:我愿意,我能够,我享受。从某种角度上说《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与《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元认知:改变大脑的玩顽固思维》《刻意练习》等书,有着相同的核心主题: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鸡汤只表达“意愿”,喝鸡汤时最好能分清“意愿”“行为”“结果”。如《时间能治愈的,也是愿意自救的人》,“愿意自救”是“意愿”,具有普遍性(如人人会做梦);“治”是行为,需要实施“意愿”(部分人实干去追梦);“治愈”是“结果”,需要具备能力才可以实现(极少人持续学习→提升能力→真正圆梦)。“意愿”“行为”“结果”三者的不匹配(失序),即为焦虑(信息熵,精神熵)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