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社会,我们每个人为了追求显耀的身份而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沉重和不幸福,然而,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我们不快,我们也无法完全摆脱焦虑,因为我们想要得到爱和关注,想要别人的认可和赞赏,而金钱,名声,影响成了获得爱和关注的必须品,所以每一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抱有一定的追求和想要占有。但是我们怎么来控制我们的追求和焦虑得以平衡呢,不会让自己没有目标,也不至于让自己压力太大。其实在这本书最后也没有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我自己总结下来是这样认为的: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为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去奋斗,就够啦!
以前我对自己的未来的幻想是一个职业女性,离开家乡,走进大城市,职业装,高跟鞋,穿梭在城市的商圈中,和各种“大人物”,成功人士侃侃而谈……(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阿[捂脸]),但现在的我真不向往那样的生活了,作为一个还没有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畏惧,我已经畏惧了那样的生活,我为能过上那样生活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而退缩,我质疑自己的创造力,智力和毅力,我对社会上的人心险恶而恐惧,我开始把改变家族命运的想法转化成有时间多陪在父母身边,我开始恋家,我期望朋友之间能常聚,但是,一样的是我依旧受不了冷眼过不了穷日子,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现在自己目标就是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或许可以再开一家书店或者餐厅,休息的时间就陪伴父母,常和朋友相聚,和他们去旅游,去看各种展览,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哇,现在想想也真是不错的生活呢,然而我离这生活还相差甚远,所以现在这就是我的追求,我为之努力,肯定还会有焦虑相伴,但是没有关系,至少清楚了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生活方式,也许想法还会再随着经历感受变化,但是请时刻记得问清楚自己是自己真切想要的不被别人所左右的就可以啦!
2018.11.4陈芳园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第(2)篇1.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2.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是内心的害怕。傲慢背后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人,才会成心矮化他人。3.物质进步和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深信自己有足够能力和实力去实现任何理想。无限期望被激发的代价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焦虑和不可企及的梦想。4.焦虑的根本来源是我们的需求(追求来自世界之爱)和世界的不确定性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衡。5.尚福尔认为大众常识等于大众愚昧。承认公众舆论的局限性能够缓解对身份的焦虑。6.艺术可以使我们从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的泥淖之中暂时获得解脱。7.何为理想的身份?何为生活的成功?谁做出的这些规定?一旦对某些看似如空气般自然的意识形态开始质疑,那么其自然就会丧失理所应当或来自神授的合理性。8.减轻身份焦虑的有效途径是观赏废墟遗迹或游览宏大的自然景观。前者代表无限时间,后者代表无限空间。身处荒漠大原、崇山峻岭、巨大冰河,人和人的差别就会变得非常微弱,几乎消失。通俗说,通过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以此克服身份低下的焦虑感。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第(3)篇我们可以想象,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而对其却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人生活在世间,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援,才是一个人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人有一种对世人之爱的追求,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欣赏、支持、关注。这是因为获得他人的关爱就能让人感到自己被关注。诚然,没有他人之关爱,人将会失去自信;没有他人之关爱,人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办事。而地位可能决定人赢得多少世人的关爱,所以,通常人都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焦虑。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人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仿佛人对他人的情感负有亏欠似的。英伦才子德波顿认为:“身份的焦虑就是人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一种担忧。”也即对人在他人眼中价值和重要性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