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离凤凰两小时车程的又一座“边城”。小时候听妈妈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像翠翠一样的妈妈与邻村一男孩相爱了,可是阴差阳错却嫁给了爸爸,男孩也远离家乡当兵去了。每每提到这里,妈妈总是会停顿片刻,后面接下来的一句便是“要不然哪有你们...” 然后我和姐姐对视一笑,继续套妈妈的话...。那是幸福的时刻,现在想想依然幸福,却多了淡淡的伤。小时候记忆里的妈妈,勤劳,善良,贤惠,左邻右舍都处的似亲人一样,平时家里种出来的水果蔬菜,只要是丰收了,妈妈首先是想到给这家送些,给那家送些,她总说“今年这家没种这个,一定也想尝尝鲜,或是这家家里有小孩,小孩子好这口...” 。也无论谁家有事,妈妈都会在里面帮忙,有啥出啥,从来都不需要报酬。爷爷去世的时候,爸爸也没有出去吆喝,全村能有的劳力自然都聚集到了我家。该干啥干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形成了一种默契。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边城”还是“边城”, 我却离开了 。但“边城”儿女的习惯永远也改不了。“真诚,热情,善良,天真” 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对爱情,我憧憬“敢爱敢恨,不顾一切”, 对友情,我期待“两肋插刀,生死与共”。可是这个世界不是“边城”,没有人愿意与你“不顾一切”,也没有人陪你“生死与共”,该走的走,该散的散......n
边城读后感 第(2)篇本书的几个故事生动真实地描述了那个年代湘西人民的生活。
从全文看来,受封建腐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贫困湘西人民虽有些许愚昧,甚至在现代人看来他们的某些做法完全违背法律道德伦理,但他们的纯朴善良却闪闪发光不容掩饰。整个故事通过对以小女孩为中心的人事关系的描写,折射出了城内外人们无私的亲情和懵懂的爱情,以及为了生计不得已循规蹈矩,像前辈一样逃不出这座“城”的不幸。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从小受上辈人的耳濡目染,并没有任何进步的思维,因而在那座“城”里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无拘无束地行进,无所顾忌。
但是,我们不一样。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当从中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我们每个人的出厂设置基本都一样,但长大后人生旅途的参数应当有我们自己去改写。做一个理性人,努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边城读后感 第(3)篇每一部经得起时间消磨的作品,必定都倾注了作者很大的心血,
有多少人读《边城》,就会读出多少部《边城》。也许我们会遗憾翠翠的不勇敢,羞涩的隐藏自己的情愫,最终幸福未知,若她晚点出生,结局会不会不一样?但给我们震撼的是,明明生活艰辛,孤苦伶仃,依旧平淡且好好的活着。
里面最让人羡慕的应该是萧萧吧,用十年的时间养成,一辈子的陪伴,萧萧是那个时代悲剧下却最终幸福着的人,朴素的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安然幸福。
很多时候有种冲动,远离城市的霓虹,去朴素的乡村享受日出日落,可又想想,我还连城市的霓虹都没看到,还是像三三一样,幻想城市风光,为着生活砥砺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