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的精彩,在于第二遍阅读
长日将尽。是谁的长日?又因何变得漫长?是什么样的长日?日尽之后又是什么?
没有回答,只有小说。
小说里,一切都在边缘上观察,在边缘上运行,在边缘上摇摆,在边缘上叹息。
管家,在富贵与贫贱的边缘。贵族,在荣誉与毁谤的边缘。活法,在豪门等级与平民情趣的边缘。职责,在尊严与琐碎的边缘。亲情,在敬重与冷漠的边缘。政治,在公开与帷幕的边缘。帝国,在强韧与颓败的边缘。人生,在追求与错过的边缘。事业,在世界之轮的轴心与祸国殃民的空幻的边缘。爱情,在迷恋与误解的边缘。友谊,在助推与挽救的边缘。世界,在希望与诱惑的边缘。能力,在成熟与衰老的边缘。投机,在风度与远见的边缘。心情,在尊严与乐趣的边缘。自我,在成就与失落的边缘。婚姻,在美满与回忆的边缘。世人,在等级森严与平等无差的边缘。而我,行笔至此,又处于意犹未尽和恨难穷举的边缘。如此丰富的意蕴,石黑的小说也算得上“笼罩极大,感慨极深”,其格局也非一般小说能比。
石黑的小说没有冲击力,总是那么一股绵密攸长的韵味,属于内家拳的路数,自有一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波动节律。小说被加入了多种元素,在一个热炉里烧炼。加热,加压,加氧,让它们互相冲撞,互相烧灼,互相反应,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必然的轨道时,突然又翻转出新的可能。
然而当新的可能出现时,长日已将尽。只能回过头来再从头重读一遍这小说,再回味那已不可能的新的可能。重读后,在每个场景和对话下,又翻动起新的玄机和未被打开的无穷链接和通路。所以,当由尾至头再读一遍时,一切都突然丰富起来,生动起来,阴影变成了主线,冲突变成了甜蜜,成就居然那么遗憾,高尚之举如此祸国殃民,义正辞严皆为笑柄,奉献一生的壮举竟然是一场错误。那么尊严呢,看来那竟然是一种空幻。这本书奇特之处在于,第二遍阅读的体验比初读更有意思,事件的歧义性本属寻常,但石黑把这种双重含义挖掘到浩瀚无垠的程度。可是又不显得强努硬造,一个雄心万丈的管二代加上英国式老派的刻板教养背景,给这种淹没宇宙星际的尘埃烟幕般的歧义世界提供了自然的支撑。
小说里有一个世界大舞台。这舞台就设在伦敦一座勋爵的府邸。府邸的主人盛邀英德法意美各国政治显贵,想要寻找缓解一战战败国德国民生问题。两次大战间的英国,不仅有一战战胜国的威风,仍存有日不落帝国的霸主气势,觉得主宰世界、非我其谁。可是,一战的巨大消耗已经削弱了它的国力,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强权已经在左右逢源,踩着它斜阳落日的暮光在伺机而进。而此时德国的魏玛共和国也摇摇欲坠地走过了十年,正被外部的战胜国和内部强大的贵族地主势力所挤压,正在向一只吃人怪兽蜕变。国际政治板块运动的结果,无形之中扭曲了小说中人的行为,涂抹上完全不同的色彩,荣辱是非瞬间迁移。
这是一场帝国运势起落与贵族政治衰微的挽歌。英国是民主革命最早的国家,却也是贵族政治残留浓厚的国家。在后一点上,他们与德国深厚的贵族传统擦出了火花。在战争胜王败寇之下突然出现一幕高贵精神的灿烂演出。可是,这璀璨出场的后果,却是打开了吞没世界的洪水猛兽出场的围槛。求荣反而得辱,达林顿勋爵成了对法西斯绥靖的历史罪人,史蒂文斯想在世界运行枢纽上建树功业的雄心秒成笑柄。
这是一场何为高贵精神的答问。管家的世界是个等级森严的世界,任何一点等级紊乱的疏失都不被容许。然而这个等级的世界,让身为仆佣的管家太过难堪了。仆役如同现代某种职业,是不该有独立人格的。这岂不是违背的文明的进步?所以史蒂文斯把尊严摆在最高位置,以此与仆佣的卑微低贱形成对冲。他对参与世界轴心的强调,对古奥文辞的运用(翻译很好地体会了作者的用心),对贵族精神高贵的赞扬,都是对自身卑微低贱的补偿。但是什么又是真正的尊严呢?史蒂文斯的一切尊严都是指向主人的,他对等级上低于他的人,是很不给人家尊严的。没有独立人格会有所谓尊严吗?在独立人格方面,他处处讥讽的肯顿小姐要比他强得多。贵族真的高贵吗?这是个辩论赛的好话题。但管家说贵族很高贵,这就有点说服力了。因为拿破仑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然而,当史蒂文斯走进乡间,看到世间百态,贵族真的比一个农妇爱护一只母鸡的精神更高贵吗?这个不能有答案,因为答案对史蒂文斯的头脑必然太残酷了。
这是江山美人郢书燕读的爱情遗憾。女管家肯顿小姐入府不久,就对男管家芳心暗许。可是男管家醉心于职业辉煌,一心追求管家的最高境界。肯顿小姐的每次撩情之举,都被史蒂文斯当成对其权力的挑衅,当成职业不成熟的表现,当成为人欠修养的缺陷。墙里秋千墙外道,多情总被无情恼。在两个人中间,几乎每个事件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真相,使这本书在第二遍读来更加有意思。俩个管家都是爱情上的笨蛋,一个不会表达,一个无法接收。当心迹明朗之际,已经长日将近,无可挽回。石黑把慰藉作为暗喻,可是,站在史蒂文斯的角度,这迟来的真的是慰藉吗?还是足以吞噬他暮年人生的巨悔深渊呢?难道他的人生不也像达林顿勋爵一样,一路开着高光,却一头钻进阴沟吗?达林顿自杀了,史蒂文森真的比达林顿勋爵更多慰藉吗?
不知道。石黑不回答这个问题。石黑很擅长制造这样的模棱两可。去猜吧。
小说家就是来折磨读者的。
长日将尽 读后感 第(2)篇因为石黑一雄,因为诺奖,读完了《长日将尽》。读下来,一发不可收拾,它让我想起《唐顿庄园》,英式管家和当时的年代背景。
小说内涵丰富、文笔缜密,点点感受石黑一雄的文风。书中的主人公史蒂文斯,是前英国豪门巨族达林顿勋爵府的管家。他现在服务的是美国人,法拉戴先生买下了这座府邸,成为新主人,现今的达林顿府不再辉煌,只有4位佣人,新主人的美式幽默和精简的仆人工作安排,都带给史蒂文斯前所未有的挑战。
慷慨的法拉戴先生主动提出承担油费,让史蒂文斯开他的车出去旅行。此时,史蒂文斯刚好收到已30多年未见的肯顿小姐的来信。
在独自驾车游历英格兰6天的行程中,他回顾了自己在曾经显赫的达林顿勋爵府上服务30余年的难忘经历。
史蒂文斯虽为仆人,但志向高远。他所服务的达林顿勋爵在英国具有很高声望,参与了一站和二战时英国上层的政治和外交政策,但二战前夕,达林顿勋爵一意孤行直到成为纳粹德国有力的棋子和帮凶,最后身败名裂自杀身亡。而作为管家的史蒂文斯怀抱理想主义一心想做个伟大的管家,在此期间,他尽忠职守,一丝不苟,也达到了史蒂文斯孜孜以求的“伟大的管家”职业生涯的顶峰。
表面上看,史蒂文斯的言谈举止严谨规范,面面俱到,谨小慎微,颇为吻合他30多年资深管家的身份。然而,内心深处却是暗流涌动,矛盾重重。
史蒂文斯有理想、有情怀,但缺乏独立的思考和人格。他为了事业压制情感,他父亲也是管家,年迈后到他所服务的达林顿勋爵府帮忙,在一次外交活动中因病离世。史蒂文斯为了所谓的职业精神,放任即将垂死的父亲于不顾,为了成为伟大的管家牺牲了亲情。同样,后来又与爱情失之交臂。
但他最终实现他的抱负后,才发现助他实现目标的那位伟大勋爵,其实是纳粹的帮凶,民族的罪人,他最后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他是这位勋爵的管家。
他在旅行的最后,与昔日的女管家肯顿小姐相聚,带着重逢的喜悦和难说再见的惆怅,他来到黄昏的码头,坐在长椅上欣赏彩灯亮起,就像晚霞虽然美丽,但终将随着长日的消失而沉落。
生活中,很多人也会这样,为了所谓的目标、抱负,盲目去做一些事情,到头来却发现只不过是一场虚无。
当我们年老时,回忆走过的人生路,不要像这位史蒂文斯一样,为了所谓的理想抱负而虚度了自己的一生。
深人人心之作,推荐阅读!
长日将尽 读后感 第(3)篇本书是石黑一雄的诺贝尔获奖作品。前面看得很慢,因为史蒂文斯这位英国绅士的叙述过于冗长,语法过于复杂,简单的意思表达得过于含蓄,当然看到后来你会习惯这就是老式英国管家的做派,他们一生遵循着繁复的礼节和教养,字里行间都是得体且与人疏离的。大概看到第二章就开始习惯这种叙述并深陷其中,第一人称的叙述确实很容易把人带入,很快就融入到老管家的身份中。但正如书末冯涛先生的后记所说,史蒂文斯的叙述实际是时常闪躲且前后矛盾的,因为史蒂文斯一生服务于他认定的这位充满智慧且有大义的达林顿勋爵,论其一生的功过实际是有大过的,达林顿勋爵在一战后,对于战败国德国是满怀同情的,加上其德国好友的自杀更是促使达林顿勋爵一生致力于缓和德国与英国的关系,以仁义的心对待,一直以自己的人脉关系促进德国甚至与英国首相的和谈,可见勋爵的地位和人脉之广。但是正如美国人和爵爷的教子所说的,现在的国际局势早就变了,更阴险更复杂,不是这些尊贵的爵爷们能参与的了。显然勋爵在一战后二战前被希特勒当做了外交最得力的棋子,爵爷身陷其中,始终坚信德国‘善意’的言论,浑然不知,当局者迷。以至二战爆发后,爵爷才认识到自己这一生的功过郁郁寡欢自杀而终。对于这样一位雇主,史蒂文斯的叙述闪烁其词是多么在情理之中,这是他为之服务了一生的事业,是他认定的人,是他认为政治就像一个个齿轮,这些豪宅的主人就是这些轴心,很多重要的历史会议的推进都在这些豪宅中举行,他为自己兢兢业业服务于这些大事件而自豪,这个事业成就了自己。所以他很难承认达林顿勋爵的错误,哪怕在勋爵解雇了两位犹太女仆,以及爵爷教子那一番坦诚之言都不能使他对爵爷产生任何怀疑。直到爵爷离世,甚至说直到史蒂文斯在写下这些回忆时,他都在对此闪烁其词不愿面对。不可否认达林顿勋爵是位伟大的绅士,尊贵、智慧、仁义,但是当局者迷,没有谁的一生只有功没有过,只是有大功的人很难去评判那些大过罢了。看完之后觉得很惆怅又很释然,惆怅在史蒂文斯的一生,所服务的事业其实并非他所谓的伟大,甚至可以说南辕北辙;不过也释然的是人是要往前看的,最后史蒂文斯坐在灯塔下的长椅长望着海面,心里想着回去府邸之后的事。有一种在饱览群山之后,仙人悠悠然消失在山间小巷的感觉。好书,过几天来看电影,男主是安东尼·霍普金斯,非常期待。也算是忙得要死的这几天里最受期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