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营销不是司机非常了解的领域,读完后暂且记录作者部分观点,慢慢消化。
过去半年以来(从18年3、4月份到10月份),有没有发现有个新品牌频频出现在你的面前?对,就是“小蓝杯”——Luckin Coffee,除了在电梯广告上铺天盖地的汤唯和张震的宣传视频,还在手机上频频收到来自社交圈优惠信息的轰炸(比如买一赠一,赠一得一等),这本《流量池》的作者就是神州专车CMO以及瑞幸咖啡品牌营销团队的负责人杨飞。真刀真枪干过仗的人,写的书想必不会差。
流量池和流量的区别:流量思维是指获取流量,实现流量变现。而流量池思维是要获取流量,并通过流量的存储、运营和发掘,再获得更多的流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流量获取之后的后续行为,后者更强调“在存量中找增量”。
整个互联网营销的打法,作者认为叫“急功近利”。“急功”就是快速建立品牌,“近利”就是快速获取用户。这是作者整个营销手段的一个套路,作者叫它“流量池思维”。营销的套路无非这五点:
- 第一,获取用户;
- 第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 第三,提高留存率;
- 第四,获取收入;
- 第五,用户自传播,也就是常讲的病毒式营销、裂变式营销、口碑式营销。获客、提频、留存、拉新、裂变,基本思想就是这样。
*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
*如何自建流量池呢?答案是自媒体、微博、微信。但微信的转化更直接,因为它直接能够导流,它直接导到你的web端。
自建流量池考虑的三个要素:定位、符号、场景。
裂变营销:最低成本的获客之道。除了瑞幸咖啡,微信读书中的赠一得一、组团抽奖无限卡等也是典型的裂变营销。还有味全的包装。包装就是最好的裂变,因为好的包装有趣味性,有话题性,就可能马上被裂变出去。
最后,营销只是锦上添花,不可舍本逐末——缺乏成熟产品做依托,再强力的推广也无济于事。
流量池读后感500字 第(2)篇流量代表了互联网对于消费者一定程度的获得,而如何留存、活跃、转化甚至推荐才能将流量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互联网所倚重的资本与技术联合的“烧钱”模式烧出了很多所谓巨无霸的独角兽,这些烧钱机器之所以还能获得青睐,底层商业逻辑就是强大的流量获得对于未来商业模式表现的期待:锁定了场景和流量便建立了竞争的护城河。这些某种层面上都是对传统商业的颠覆。
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得流量者得天下,企业竞争变为屏幕时间切分之争。而浪潮褪去,竞争也便升级,如何将流量变成更有效率的流量池不断衍生商业价值成了所有核心,同样包括传统企业。
品效合一是互联网对于流量的高级追求,因为基于移动端的效果营销必然是转化链更短、效率更高也更为先进的营销方式,真正实现即时场景、即时即刻的用户购买。
品牌永远不会缺位,传统品牌讲求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也就有了品牌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认知、认同、文化和信仰。互联网中流量占据通道,品牌占据人心。
如果品牌定位和用户体验是一致的,那么这种口碑效应会被放大,为品牌带来各种益处。如果在产品中感受不到品牌的定位或感受不明显,那么这个定位就是无源之水,既不能被用户认可,也很难在企业内部得到认同并被发扬光大。树立品牌定位、强化品牌符号、整合品牌场景营销,经营好品牌接触点是品牌的核心。
社交关系链是任何企业、任何产品在移动互联网上最强大的护城河。低成本社交流量的获取关键就在于社交关系链的打通。核心就是AARRR中的裂变。获取用户(acquisition)、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提高留存率(retention)、收入获取变现(revenue)、自传播(refer)。
利益、趣味、价值,永远是营销裂变的核心驱动力。只有让用户获利,才能让产品自带广告效果,才有可能实现增值。裂变中三个起始性关键因素:种子用户、裂变诱饵、分享趣味。这里种子用户是第一步,裂变诱饵和分享趣味是第二步。
社会化营销的要点:第一,轻、快、有网感;第二,用社会化营销(social)引爆话题与事件。五个关注点:热点、爆点、卖点、槽点和节点。
流量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之一,底层与营销本质无异,就是要在所有环节都能够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创造借大数据等技术产品对消费者在效率上对需求的满足。
流量池读后感500字 第(3)篇流量池,看着这个名字多次没有看,到后期瑞幸咖啡很多次出现在我视野以后,我觉得这应该和他的CMO有很大的关系,对流量池也有了新的兴趣。中午有一天我打开了这本书,带着一探究竟,非要从里面找到一些能让我兴奋的东西出来这样的一个心态来开始看,全书一开始就简明扼要得说了流量和流量池得本质区别。说起来微妙其实葱思维层面确实不同。 流量就或许是你需要大量的流量但是大家都要。 你选择采购流量通过各种渠道。 流量池思维更具备策略性和战略性。 更在意为什么要流量,要什么流量,有了流量之后如何深度利用。 如何做好留存。 流量更多的是触达,流量池是触达以后得后续动作,留存,促活,转化,裂变,是一个循环。最终池子越来越大,形成企业得私域流量。未来产生更大的价值。 其他的相当于梳理了当下数字营销得大框架,通过案例贯穿流量池思维。 开卷有益。 一本书不定一定刚你收获一套体系,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那部分,填补自己可能空缺得,让我更加笃定自己的营销思路。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