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罗纳德·查理森工
如何在保持真我的同时维持亲密关系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树立并修正对他人和自我的态度与信念。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会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做什么样的人,或者必须做什么样的人。这些信念会逐渐成为我们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和感受的情感基础。无论家庭成员如何影响我们,家庭并不能让我们形成特定的信念和感受。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而这个形成过程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我们作为子女的长幼顺序(或称为“手足位置”)、我们的父母在其各自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某些特定的生物学前提基础,以及许多不可预见、不可界定的品质等。
我们的个性与情感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同样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和感受。我们不必等待他人做出改变,而要首先改变自己。
◆ 还是留给妈妈做吧!——功能过度与功能不足功能不足”者往往会找到各种原因来证明自己无法从事某项工作,但他们最喜欢的理由之一是“生病”。大家对生病的人一般不会提出太多要求,而生病的人也不用从事繁重的日常工作。他们还会受到家人的关注,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家庭内部的事务。
◆ 第9章 我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从总体上来说,我当时认为自己的家人都不够好,为我做得不够多,没有让我成为一个更健康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只能看见家人的缺点和不足,而且认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造成了我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我的治疗师们大多简单地接受了我所介绍的家庭情况。他们中从来没有人建议我应该跟家人坐下来认真谈一谈,并了解自己的家人,也没有人建议我把自己置于家庭情感体系以及家人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玫瑰]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400字 第(2)篇对你而言,要成为一个分化成功,并且情感成熟的人,你需要站在“我”的角度,而非“你”或“我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拥有一个“我”的立场,意味着你必须:○ 在不冒犯他人的前提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立场和理念;○ 明确区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接受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并能够很好地应付这些差异导致的焦虑;○ 接纳自己的信仰、立场和感受,不要求他人为自己辩护;○ 与亲人保持亲密联系,同时敞开胸怀,倾诉自己的想法;○ 按照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关系模式与方式去生活,而不是依从他人制订的规矩;○ 为自己追寻目标,而不是为改善与别人的关系而追寻目标;○ 准确“检验”他人的想法,明确理解他们的希望和意图;○ 必要时与别人进行求同存异的协商,协商过程中必须考虑自己的目标和他人的想法;○ 在与重要成员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要保持自我;若与他们的关系疏远,则要充盈自我;○ 坦诚地接受自己错误造成的责任;○ 学会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会欣赏与享受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 不要一概而论地将家人分为“圣人”或“恶人”,也不能有“非好即坏”的观念;○ 不要因为他人的威胁、欺凌或操纵,而替别人承担责任;也不要威胁、欺凌或操纵别人,让他们担负本属于你自己的责任;○ 在幽默与严肃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出现冷嘲热讽;○ 学会应对自己的焦虑;○ 不要因为人际关系中的压力而流露出任何体征,也不要被他人因焦虑而产生的体征所操纵;○ 当你无法接受他人的所作所为时,不要被无力感吞噬,而要关注自己拥有的选择;○ 不要将他人视为自己的问题的根源,而要承担起自己的失落、悲痛、缺憾等情绪;○ 不要为了自己高兴,而对他人应该做或不该做什么提过多的要求,也不能强求别人必须如何感受、行动或思考等;○ 不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结成联盟,不论这类联盟有多大作用;○ 与家庭中的每位重要成员都建立起公开、透明且一对一的联系;○ 不要扮演迫害者、受害者或援助者的角色。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读后感400字 第(3)篇
书中提到的几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也值得我去思考:n1. 家中有哪些显规则和潜规则?他们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如果谁打破了这些规则,家中是否会有处于控制地位的人来惩罚破坏规则的人?谁会为打破规则而感到焦虑?n2. 家庭内部的亲疏需求是怎样的?谁是追逐者?谁是疏远者?不论与谁相处都应沟通好亲疏舒适度。如果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种角色,就去尝试扮演相反的那个角色。3. 当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都很脆弱时,就会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极度敏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容许差异,拥抱差异。4. 在“融合型家庭”中,大家都会很遵守潜规则,尽量避免容易造成冲突的问题,尽量避免差异,大家都装作相像的样子。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应学会改变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作出改变、觉得错误都在对方,要学会将自己“分化”出来。5. 关系中很容易出现三角模式,即两人会避免讨论彼此,而转而吐槽第三人。应尽量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两人在一起时就应多了解对方及对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