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在秘密生长读后感(3)篇

我在秘密生长
作者:艾玛·雷耶斯
本书让《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惊为天作!从出版界到评论界,所有人都说:这本书与众不同,是我们发现的一件奇珍异宝。你会找到读《城南旧事》和《芒果街上的小屋》时的那种少有的震动,贫苦生活中的奇异冒险,像刺破云层的光亮,令人久久着迷。艾玛,一个被遗弃的私生女,生就一双洞察人性和周遭世界的眼睛。尽管身处暗无天日、与世隔绝的环境,她却在想象和好奇的陪伴中逐渐长大成人。19岁,目不识丁的她终于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多年以后,她成为拉美艺术的代表,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弗里达、萨特和帕索里尼等都对她赞赏有加,与她成为一生挚友。全书由雷耶斯讲述童年往事的23封信组成,这些信前后历时30年才写成。
我在秘密生长读后感 第(1)篇

本读完特别钻心的书。封面持续涌动着迷一样热烈的色彩,于是一开始我就被吸引了。

佩服作者可以如此克制的诉说自己童年的坎坷及苦难,她用和好友赫曼23封书信的方式,用在我看来超越常人的冷静回忆那些裹在童年里的恶心、孤独,压抑、恐惧,挣扎。它们是记忆深处赶不走的细节,用作者的话说,

跟你一样,我也觉得一个过着正常生活的五岁孩子是无法如此忠实地复述童年往事的。

它们如同刻在青铜匕首上的冰冷纹饰,每一段描述都细节到无法挣脱,所以除了克制,我想任何人都无法将想说的故事说完。我被这些细节层层围困,随着艾玛的诉说心绪难平。一个孩子经历了这样的“兵荒马乱”,居然还能秘密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这该要有多大包容的美德和恩赐的天赋,否则肯定是要被黑暗吞噬的啊,哪里来的幸福和花呢?

作者从小就被不知道是否能称作母亲的玛利亚抚养,生活颠沛流离,和玛利亚的关系基本是服从和被服从,没有关心也几无温情,发展到最后是莫名其妙的挨打。艾玛常常一关就是好几天,没有充足的食物,也没有太多光亮,甚至在一开始生活的波哥大,那里连一扇窗户都没有。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

我们被关在屋子里好多天,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便盆装满了排泄物,我们就开始用盘子。邻居每天只来一次,给我们留下一大锅玉米糊:“别一下全吃了,我明天再来,不吃饭的时候别点蜡烛。”

家里真的没钱,除了硬币,根本看不到钞票。

童年里的光我想都是艾玛自己给自己编织的吧,也包括那些最初和她玩耍在一起的同样底层阶级的孩子们。艾玛最初的幸福是一大早忍耐恶臭,负重战战兢兢去垃圾场倒空便盆的那一刻……

可以想象么,你问一个孩子你觉得什么是幸福的事情,得到的答案是如此催泪。垃圾场里的孩子把各种垃圾当成玩具,可以敲打演奏的罐头壳,旧鞋,电线,轮胎碎片,破衣服,孩子们把垃圾场唤作游乐场。他们甚至把葬礼演绎了一遍,艾玛说,

那种环境中的孩子天生就知道什么叫饿、冷、死亡。

玛还经历了什么?她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两次亲人的离开,一个是“虱子”爱德华多,一个是玛利亚小姐在瓜特克生下的“小孩”,艾玛一直觉得“小孩”是自己的,亲眼看到他被遗弃,艾玛把它称作“人生中最残酷的一天”。在孩子的眼里,也许没有什么比分离更残忍的事情了吧。然而不久后的分离才是艾玛真正噩梦的开始,因为她和姐姐被玛利亚小姐彻底抛弃了。他们被关进了修道院,那是超过15年漫长又凄苦的岁月。修道院的经历让我想到历史上另一位传奇女性可可·香奈儿,可想而知那必定是另一场劫后重生,才让我们看到一个无比独立,坚韧和内心笃定的时尚传奇,像极了钻石的前世今生。

修道院里,艾玛不懂做工和拯救灵魂到底有什么关系,她只能像服从玛利亚小姐一样服从这里的一切,甚至必须是更加的听话和警觉。在这里,你会比上帝更熟悉魔鬼、地狱,当然不是靠院长绘声绘色的描绘,而是根本就身在其中暗无天日。“外面的世界”不属于艾玛,它们被告知是罪恶的。但如何隔绝呢,这些修道院里的孩子们填饱肚子进而拯救灵魂的渠道就是外面的世界啊。虽然我不确定他们是否能靠超负荷做工填饱肚子,却基本肯定修道院里的大树不能靠近耶稣。修道院有着明显的等级,即便这本不该让纯洁的孩子过早了解。可想而知,艾玛在修道院的经历是黑暗炼狱,不见安宁,难觅天使,甚至连一件齐整的衣服都没有。泪水,孤独,贫苦,伤痛才是修道院的真相,这里的催眠显然不大管用。

如果说艾玛的童年还有什么真正幸福的时光,那应该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弗萨加苏加的镇子上,那时候玛利亚小姐把巧克力店开在剧场里,艾玛除了可以自扮演出过家家外(你们也知道对于女孩来说,童年里过家家的巨大魔力吧),最幸运的是遇上了一位真正慈爱的神父,不但学会了童年最好玩的游戏操作自动钢琴,还发生过一次美妙的散步,所有人,河边的午餐,摘了许多花。这些在正常孩子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于可怜的小艾玛来说真的可以说是上帝恩赐了。第二次发生在修道院里,因为一个女孩和她“弟弟”塔拉噜啦,那是一个不超过五厘米高的白瓷小娃娃。艾玛对塔拉噜啦着迷了,因为他能带来外面的故事,不重复冒险的故事,太神奇了,艾玛说,

我相信在整个那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有再想起魔鬼、罪恶和地狱。只有塔拉噜啦的故事充满了我们的生活。

其实还有第三次,那是艾玛自己的冒险故事,她不再自我催眠修道院的幸运和幸福,而是勇敢拿起钥匙,打开了囚禁她身心的三扇大门,闻到了不同于修道院的气息,那是之前被妖魔化了的“外面的世界”。再见了魔鬼!从此才有了所有属于艺术家艾玛的幸福,舒展的,自信的,可改变的幸福能力。

凡不被打败的,都会变得更强大。对于天才,除了强大,还有对世人的馈赠。愈黑暗,愈沉着;愈颠簸,愈克制。艾玛笔下的童年充斥着身心的折磨和动荡,但她依靠智慧和勇气,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冒险,也才有了以后那些惊艳世界的画作吧。

感谢让我看到这些信的你!

我在秘密生长读后感 第(2)篇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上看到的唯一一本评分为10分的书。它是比较不讨喜的书信体,却没有任何书信体里常有的家长里短。它很干净,连一句多余或者说应有的寒暄都没有。它只是借以书信的形式,专注于回忆,完成了其实更接近自传的小说。

由于经历本身的不寻常,加上讲述者高超的记忆和叙述能力,得以成就这样一本书。它宛如天然未雕饰的美玉,美当然是毋庸置疑,最难得的,是它孩童的视角和语言,你所感受到的,依然是当年那个斜眼的五岁女孩,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述说着,生长着,活着。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秘密生长。所有外在的,别人可以一目了然的,只是外貌和身体,或者行为表现,形成了我们的外壳。重要的那部分是他人看不到的。那部分才是我们真正的生长,是无声的秘密生长。


本书另一大亮点就是插画。你看每幅画,黑白色调,纤细线条,仿佛无尽的悲伤从书页里漫出来。那种悲伤不是某一个人的,是所有人的,是尘世的。


每个人回顾自己的童年,过往,一生,无不是看这样一幅幅黑白画,颜色褪尽,光阴尽失。浮生若梦,不过阅尽孤独,历经沧桑。

愿每个秘密生长的孩子,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勇敢前行。愿每个人的一生,都竭尽全力。

我在秘密生长读后感 第(3)篇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句话“越真实价值就越高”,文中的作者书信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避讳任何东西,也不带任何偏见和喜好,这很难得。这要做到似乎并不容易,尤其经历了那么多生活的苦难。没有接受过那么多的教育,但是作者自然能顺着自己的内心去成长,这也是真实所带给他的吧。在书信的后面几封里,没有再提到他的伙伴艾薇娜了,毕竟一起长大的。结合书信和作者的生平,人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正是在修道院里的经历和工作,算是让作者发现了自己的天赋,锻炼,到后来的熟能生巧,运用到其他领域!或许作者那时候也未曾想到吧!读这些书信,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些外国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等!通过写书评,我也想锻炼自己的文笔,书中说作者擅长反幽默,我感觉生活中说话反幽默,讽刺,嘲讽很简单,可是写作用出来就没那么想当然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