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电视剧才来看的小说,所以虽然是第三部,但我实际上只看了两本。这两本都不是一次性、一口气看完的,归根结底还是不能正视自己。书中对莱纳的心理描写太彻底,太直白了。这仿佛把一个人完完整整,一点点细节也不落下的介绍给你认识。但人呢,往往越真实的东西越羞于接受。我很肯定我一定不会犯莱纳到目前为止已经犯过的那些大错,比如为了“追”上闺蜜的步伐把自己献给一个恶心的老男人,婚内出轨—抛开家庭、追逐爱情至上。但我很难说,我不会在内心暗处动过她那些日常动过的小念头。作者把这些日常得黑暗念头放大,让读者更直白的观察到自己得恶,有时会让人突然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但好在,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伦理体系让人有能力从想法和认知上改变,有能力辨别合适和不合适。有时,我很羡慕莱农。在一定程度上,我认为自己和莱纳很像。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上学的时候,只知道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这样爸妈才高兴,家人才高兴,老师也会喜欢你。定义自己好坏的标准一直都在以别人的评价为准则,从未想过自己擅长什么,自己是否觉得做这些事情有意义。莱农处境大致类似,但好在她有莉拉,尼诺的激发和鞭策。不过我想,也正是因为在童年时期有这么一位影响深刻的女友,才造成了她后来缺乏独立的性格。书中主角的心理变化有时候会让你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大概可能是译本的原因。不禁想感叹语言多样性确实是人类文化库中的瑰宝,但它同样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根本。泛泛谈了一些感悟,看了一遍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大概脱离了语文课,这才是我真实的读后感。只想单纯抒发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苦闷。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 第(2)篇那不勒斯四部曲就要看完了,看的我又爽又鄙视,因为太真实太直接了。仔细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莱农”,看她的生活就像照镜子一样,把自己审视的体无完肤。
感受作者文字的准确和生动:
彼得罗属于现在,他像界碑一样确凿,他给我划出了一片崭新的领地,一片充满理性的天地。
神父并不是一个保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丑陋世界里,是没有任何保证的。
每一次我在书店的橱窗里看到我的书和其他那些刚刚出版的新书放在一起,我都会感到一种混合着害怕的自豪,一种强烈的快感,但到最后都会变成不安。
在我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我在模仿她为人处世的方法。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 第(3)篇阿黛尔只是有计划地要把我从一个无能的母亲的处境中拯救出来。她是想通过她说的那些话,摩擦出火花,点燃我空洞的头脑和目光。但实际上,她更乐于拯救我,而不是倾听我。
最喜欢彼得罗。
关于莱农,他是爱过的。在大学中莱农被同学嘲讽,是当时那个带着自卑的人主动向莱农靠近并表达了对自己的厌恶,他没有勇气和力量来对抗别人对莱农的恶意与嫉妒,所以,我只好将你拉到我这一边,用艾罗塔的姓氏保护你。
婚后的那次争吵,彼得罗的第一次出手,他扇了莱农一个巴掌,随之而来的自我厌恶,对自己情绪的不能支配而愤恨。还有莱农的妈妈从那不勒斯赶来劝她们不要离婚,莱农的那一推让彼得罗震惊,他讨厌暴力、粗鲁。而后的生活中,他各个方面都很好,作为前夫仍然和前妻和平共处并在某些时刻帮助莱农,作为父亲,经常来看望孩子,他认真扮演生活的角色并完成的很好。不可否认,更多时候他更爱自己和学术。他是一个过早看清生活真相的人,艾罗塔这个姓氏带给了诸多便利,但他没有按照他母亲期望的那条路走,而是活在自己的规则和框架中,不与人争不与人抢。我喜欢他身上的坦荡、责任、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