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3)篇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代表作,全球惟一正式授权中文版,未作任何删节!"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它创造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叙事方式: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有如爱讲故事的外祖母娓娓道来,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发生,但早已过去百年,早已成为传说……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轮回。它讲述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融为一炉,糅合现实与虚幻,成为20世纪文学高峰。"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

        十年前读《百年孤独》,彼时的感受就是震撼。震撼于作者者有三:一是超凡入圣的想象力;二是充沛激昂的感情;三是出类拔萃的文笔。此三者,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里,都是可以作为范本存在的。

        十年后,我们在网络上成立了一个时光社。一群互不认识但喜欢读读写写的人群聚在一起,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主题读书,同读同写读书笔记。一是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二是影响他人推进社会文化普及。说起来,这也是读书人的一点小愿望,总不免希望自己能够更美好,别人更美好,社会更美好,希望和社会分享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尺寸所得。

        《百年孤独》是时光社发起的又一部主题读书,组长是程梦(一个知性大美女)。我积极报名参与,既有马尔克斯才华绝伦原因,也有组长才情美色的吸引。美文于右,美人在左,二美具在,好美如我辈者安得不趋之若鹜哉。一笑。

        我得说,再读《百年孤独》,对于作者超绝的想象力,激昂的感情,出群的文笔震撼依然。但在这三者基础上,这回又多了一层源自于人类心灵之孤独感受的震撼。百年孤独,并不仅仅只是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世间人人的命运。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不可逃避更不可超越的百年孤独。

        苏轼说,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红尘这一遭,这三万场醉笑也罢痛悲也好走将下来,至长也不过短短百岁光阴。活满一百岁,也不过三万多天。问世间,有几人能够醉笑满那三万场,孤独够一百年。

        马尔克斯对于孤独这一精神实相的描述,既现实又浪漫,既浅白更深刻。也只有用如此魔幻的文笔,才足以揭示人那同样充满魔幻的孤独的精神。这也恰恰正是马尔克斯最为天才卓越的地方,以一般的文学表述方式,是无法达到这样深刻壮观的地步的。

        在马孔多,第一代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很有点亚当与夏娃的意思。而马孔多就是那个圣经中的完美世界伊甸园,梅尔基亚德斯的到来唤醒了布恩迪亚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梅尔的身份很像伊甸园中的那条蛊惑亚当与夏娃的诱惑之蛇。实际上梅尔后来的处境,很类似于蛇所受到的来自上帝的惩罚。梅尔一生流浪,孤独,无所归依。他死去,然而不受地狱待见,又被遣回人世,饱受存在的艰难与孤独的痛苦。

        我们这样观察梅尔这个比较特殊的角色时,可以至少明确一点,在众多的百年孤独中,梅尔是最为深刻的百年孤独。是他唤醒了马孔多人的欲望,并且持续促进了马孔多多灾多难的存在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整个马孔多是一个孤独的整体,在这个庞大的整体内,伴随着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个人生涯的,是属于他们的百年孤独。梅尔的孤独,更甚于每一个人。

        梅尔自地狱返回马孔多,并且亲手写下了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最后命运:“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而翻译了羊皮卷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个人,在破译了自己的命运以后,在自己亲手钉死的房间中正在被蚂蚁吃掉。随后,狂风怒作,大地震动,马孔多消失于地面。世界归于沉寂。

        继续回顾梅尔与第一代布恩迪亚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找到线索。梅尔即魔鬼梅菲斯特,布恩迪亚即浮士德。有一个区别,浮士德仅仅只是一个人,因此浮士德的百年孤独也就仅限于他一人。在马孔多,作为“浮士德”的布恩迪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

        为什么要专注于梅尔的身份?

        破译《百年孤独》之精神密码,关键在于三个人:梅尔基亚德斯,布恩迪亚一世,乌尔苏拉。

        在马孔多,梅尔的身份是复杂和复合的。他的第一次出现,是作为伊甸园的诱惑之蛇而存在的,他负责诱惑布恩迪亚,使之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使之沉醉于对事物的欲望。他帮助布恩迪亚建立了实验室,研究科技,提炼黄金。这是作为诱惑之蛇的梅尔。

        在后来的马孔多历史中,在布恩迪亚一世被绑在树上陷入疯魔以后,梅尔自地狱归来,继续影响布恩迪亚的子孙,驱动他们的选择和行为。这是作为魔鬼梅菲斯特的梅尔。

        在布恩迪亚家族即将灭绝,马孔多行将沉沦之际,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个人奥雷里亚诺发现了梅尔秘藏的羊皮卷。这卷羊皮卷记录了马孔多的历史,记录了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个人的命运。这个最后揭示的梅尔,不再是诱惑之蛇或者魔鬼梅菲斯特的形象,而更类似于一切皆知的创世之神,上帝。

        就是说,是梅尔造就马孔多的存在,造就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整个相关马孔多世界的历史以及毁灭,并且把这个过程精心的记录在一部羊皮卷中,直到马孔多世界和布恩迪亚家族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才揭示这个秘密。然后,最后一人连同羊皮卷,连同马孔多大陆,沉沦于永恒的毁灭之中,所有人的百年孤独,归于寂静的永恒孤独。

        作为动物之蛇的孤独,亦或作为魔鬼梅菲斯特的孤独,更或是作为创世者神的孤独,自然是绝伦的。即便他拥有可以知道一切创造一切的力量,亦并不妨碍其孤独的存在是如此之耀眼。这不是属于人的百年孤独,而是属于神的永恒孤独。

        探讨了作为蛇,魔鬼,神的永恒孤独,我们再来观察作为人的,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的百年孤独。

        首先是外在世界的存在可能,是否只有马孔多这一个大陆存在?必须解决地理上的孤独。于是布恩迪亚带领人们历经艰难的探索,最终发现马孔多四面环海。布恩迪亚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他们是孤独的存在,孤独的世界。

        地理上的孤独现实削减了布恩迪亚探索世界的雄心,他们最终在马孔多定居下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结婚,生子。然而他们是表兄妹,是属于乱伦,极有可能生下“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在早期的同居生活中,乌尔苏拉穿着缝着拉链的裤子,在经历了一次嘲笑后,布恩迪亚打死了一个人,并且不顾乌尔苏拉的警告完成了同房。以后,有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繁衍。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追究:一是生殖的欲望,繁殖下后代。在神创理论里,这是人的原罪。二是乱伦的种族繁衍现实,这实际上是神的原罪。既然创造了人,而又只有一男一女。接着又使蛇诱惑了他们,使之生下后代,更多人的繁衍,必然是乱伦的结果,否则无法壮大群体进而成为社会。不能全部归罪于蛇的诱惑和人的意志软弱,因为一切皆神塑造,一切神已预知,而放任事情的发生,此固神的原罪。

        近亲繁殖的乱伦现实虽然繁衍了人类,壮大了布恩迪亚家族(子孙继续乱伦),然而由这种负罪感本身所带来的结果,是人精神上的内固,不愿意开放或者涉及隐秘之思,这就造成了人的精神上的一种长久孤独。人是要带着这种孤独生活,存在直到消亡的。在马孔多,这是属于每一个布恩迪亚家族繁衍和被繁衍者的百年孤独。

        当然,我们可以更放大一点看,着目于整个人类精神。即便把神的原罪摆开不谈,人的肉体私有,快乐痛苦疾病健康私有,精神感情私有,财富财产私有,实际上这些造就了每一个人内心的孤独。一个人根本无法做到完全与另外一个人的共融,与宇宙自然共融。他只是独自携带着自己的痛苦与快乐,自己的生老病死存在于这个世界,存在于充满一切和自己一样的人的社会,他是孤独的存在者。他的孤独从物质到精神,到意味着他生命的每时每刻。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百年孤独。

        在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以及整个故事世界中的每一个人,他们所发生的一切对话,全部纠结于表面的纷争。政治,财富,战争,性交和肉体欲望的满足。没有那种涉及生命深层次的灵魂对话,不是他们不需要,而是根本上他们是孤独的,他们无力对话。正如我们无力对话。他们深刻并且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理解这一点,然后在看似轰轰烈烈纷争中,战争中混乱着,存在并且孤独着。

        一个人的百年孤独可以达到什么地步?存在的孤独怎样描述可以说明?

        “死去多年以后,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对活人的怀念如此强烈,对友伴的需求如此迫切,对存在于死亡之中的另一种死亡的迫近又是如此惧怕,最终对他最大的冤家对头萌生出眷恋。”

        “存在于死亡之中的另一种死亡”,生之百年孤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死亡的孤独也并不可怕,因为在死亡背后,还有另一种死亡的永恒孤独。

        孤单单的孤独感不仅压迫着活人,也驱使着死人死而复生,寻求对抗孤独的出路。毫不夸张的讲,小说读到这里时,我感到自己灵魂的震动,感到自我存在宿命的百年孤独。以及更加悠远的,人类群体存在着的那种在宇宙中漂流而无家可归的永恒孤独。

(待续)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2

(接上)

       布恩迪亚家族显然是不承认神的存在的,因此他们在灵魂层面的百年孤独显露无疑。在马孔多,一个神甫在战争屠杀来临时试图显现临空飞翔的神迹挽救被屠杀的命运,结果还没飞就被一排子弹打死了。神恩无用,至多可以达成一种尚有来世的安慰,却根本不能拯救人于此世的百年孤独。

问题还在于:如果来世依旧孤独,或者天堂依旧孤独,那么要来世何用?神恩何用?

问题更在于:如果能够解决孤独呢?消除孤独呢?比如一朵花的绽放,无须意识无须精神。如果这样,那么来世又有什么意义?天堂又有什么意义?神恩又有什么意义?

“就算你不敬畏上帝,也该敬畏金属。”

上帝和神恩并不能拯救布恩迪亚的百年孤独,亦同样不能拯救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孤独。那么“金属”呢?金属在这里意味着黄金,意味着人类的科技文明。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当初建功立业的雄心,迅速在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以及见识世上奇观的热望中消磨殆尽。”

布恩迪亚很快迷失在科技文明的创造里,最终迷失了自己。文明不能拯救他的孤独,反而使他更加孤独,使他的孤独上升到了一种不生不死般的存在境地。从此,在他的百年孤独里,只剩下唯有他自己能听懂的话语。他不再关注任何人,他的子孙,甚至他的爱人,造就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乌尔苏拉。

在梅尔的族人协助下,在布恩迪亚的子孙无尽努力与际遇之后,马孔多最终还是连接上了外部世界。看起来,在地理上,马孔多不再那么孤独,然而这只不过是表象而已。事实上,马孔多陷入了更加孤独的境地。

“我已被任命为本镇的里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看都没看那任命书一眼。“在这个镇上我们不用纸片发布命令。”他镇定自若地说,“另外希望您弄清楚,我们不需要里正,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可纠正的。”

政治介入了马孔多,然而带给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子孙,无非是灾难,战争和没完没了的悲剧而已。政治不但不能带给马孔多以安慰,带给人们以更多的对于未来信心,反而加重了人与人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下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其中最年长的不到三十五岁。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钱子碱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大难不死。他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西至东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也成为最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但从不允许别人为他拍照。”

这是布恩迪亚子孙中最为威武杰出者,用世俗的眼光去判断,我们不免惊叹于其之荒谬的杰出。然而,这不过是布恩迪亚子孙中最有世俗成就者对抗孤独的方式罢了。尼卡诺尔神甫在病榻上说:“这实在荒唐,基督信仰的卫士摧毁教堂,共济会的人却下令重建。”

自由或者保守,不过是人们选择对抗自身宿命中的百年孤独的不同方式罢了。

“一个人能娶自己的姑妈吗?”他惊异地问。

“不光可以娶姑妈,”一个士兵回答,“我们现在跟教士打这场仗,就是为了让人连亲娘都能娶。”

政治和宗教的荒谬不但不能拯救人们的百年孤独,反而把这种孤独进一步的向前推进,走向万劫不复的最终玉石俱焚的毁灭深渊。那是马孔多的宿命,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我们说,这也很有可能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宿命。

现在我们来关注一下乌尔苏拉。由始至终,乌尔苏拉的孤独都比较另类,在马孔多,她的孤独更多的象征着某种自然的精神。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每一个都有其自带的孤独宿命,乌尔苏拉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子孙处于战争的泥沼之中不可自拔时,乌尔苏拉的训斥对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仍然有其虽然无力却不免令人为之一振的意味:

“诸位把这场可怕的游戏玩得很认真,你们做得不错,因为你们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她对法庭成员说,“但是请别忘了,只要上帝还让我们活着,我们就还是母亲;不管你们有多么革命,只要没规矩,我们就有权脱了你们的裤子打一顿。”

在面对布恩迪亚家族的子孙时,“和奥雷里亚诺一个样,”乌尔苏拉感叹道,“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世界在原地打转,自由与保守,战争,文明的严谨,财富和香蕉公司等等,无论如何变化,人们的孤独不变。属于人的百年孤独不变。

作为布恩迪亚子孙的阿尔卡蒂奥在战争中被宣判死刑说:

“告诉我女人,”他声音非常平静,“给女儿起名乌尔苏拉。”他顿了一下,重复道,“乌尔苏拉,跟她祖母一样。再告诉她如果生了男孩,就叫他何塞·阿尔卡蒂奥,但不是随他伯父的名字,而是随他祖父。”

这是一种宿命的轮回,而这种宿命不是别的,仅仅只是不断重新开始的一个个人的孤独,属于他们一生的百年孤独。作为马孔多自然精神的乌尔苏拉宣布了自己的死亡日期,在她死前,大地出现了异象。在乌尔苏拉死后不久,布恩迪亚家族绝灭,马孔多消亡。个体的百年孤独归于永恒孤独。

关于对“孤独”这个意象的挖掘,我们回顾这部小说时,仍然不得不惊叹于作者精确而深刻的描述:

“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一个人为什么会失眠?因为孤独感。

“那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讲故事的人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如果大家说“要”,他就说没让大家说“要”,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如果大家说“不要”,他就说没让大家说“不要”,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如果大家都不说话,他就说没让大家不说话,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而且谁也不许走,因为他没让人走,而是问大家要不要听阉鸡的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一种对抗孤独感的方式,痛苦的无聊。

“一个人的时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一个有无穷房间的梦中得到慰藉。他梦见自己从床上起来,打开房门,走进另一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有同样铸铁床头的床、同样的藤椅和后墙上同样的救难圣母像。从这一间又进入另一间一模一样的,如此循环,无穷无尽。”

世界是孤独意象的无限轮回,每一代每一个走过的人可以不一样,而这种精神意象则完全一样。

“时间在她织绣寿衣的指缝间流逝。在人们的印象中,她似乎白天织晚上拆,却不是为了借此击败孤独,恰恰相反,为的是持守孤独。”

一件不断拆了又织,织了又拆的毛衣。这个意象很近于西西弗的故事,区别在于西西弗是受到惩罚,毛衣是对抗孤独。

最后,让我们回到小说结尾:

“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这绝不仅仅只是被作者严格限定在马孔多这个孤独小岛,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百年孤独的故事;它更是一个世界,一个整体人类的孤独往事,且极有可能意味着整个人类的最后一人解析永恒孤独的秘密后,然后世界与人类共同消亡,归于寂静的永恒孤独。

2019-2-15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 第(3)篇

读《百年孤独》(一)n翻开《百年孤独》,仿若拉开一大帐幕,在纵深的历史舞台上,男女老少悉数登场,魔幻般地生着,活着,死着,哭着,笑着,爱着,恨着,狂欢着,孤寂着,认真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诠释着生命的全过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可悲的是,我们却需要相信,这既是人类的悲剧,也是人类的希望。TMD!n小说开始,外面的世界似微风细雨般,一点点渗透、冲击着孤独的小镇马孔多。接下来,在历史变迁、时代更迭的大背景下,政客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男人似海浪欢腾,为欲望买账;女人投一双冷眼,用身体换取生存;孩子们则默默无语,为成人的狂欢买单。风风雨雨一百年,始终有一个词如同天幕,笼罩着马孔多的每个角落(其实也笼罩着整个人类自身),那就是——孤独。战火中,男人驰骋疆场;市井里,女人盘桓于屋檐。不管是血肉横飞的刑场,还是云雨姗姗的吊床,有人用孤独来抵抗孤独(阿玛兰丹),有人用生活的糜烂来修补孤独(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有人用回忆来驱赶孤独(乌尔苏拉),有人用荒唐稀释孤独(第四代梅梅),…… 马尔克斯写战争而不论正义邪恶,写情爱而不谈真情,写伦理而不谈道德,但却始终让“孤独”在线,且随时冷不防地冒出来,挑逗着读者的情绪,让你开始相信孤独其实随侍在侧,离自己一点儿也不远。不得不承认,当我读完最后一个文字,心里竟从此多了一个近似故乡的地方——马孔多,那里住着一代代熟悉的陌生人,他们为死而生,为生而死,孤独既是宿命,又拧巴成生存的本真。正如面对这本小说,既心生向往又想着逃离,既热爱又嫌弃,既想铭记又想遗忘。万千琐碎的感叹,还得回归到主题词“孤独”(我更愿意翻译成“孤寂”)上面。先来看看小说中“孤独”的模样:n马孔多人患上失眠进而失忆症后,反复、反复、反复地讲着的那个阉鸡的故事,把孤独当日子过。吉普赛智者梅尔基亚德斯“的确一度死去,但难以忍受孤独又重返人世。”作者第二次提及孤独,是对死亡的厌倦,不是生活,不是生活。时间这台机器散架了,何塞花了六个小时观察各种事物,试图找出一分一毫与前一天的不同之处,期待发现某种变化能证明时间的流逝。然而,每天每天都一样!这是孤独的“始”还是“终”,“因”还是“果”?如果说不清,孤独岂止“百年”!n一个人的时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梦见自己从床上起来,打开房门,走进另一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有同样铸铁床头的床、同样的藤椅和后墙上同样的救难圣母像”。走进入另一间一模一样的房间,就如同走进时间,如此循环,无穷无尽。当生命只剩下了单面,该有多大的孤单。布恩迪亚少校“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当人们发现,沧海桑田走过,千山万水之后,自己竟成了自己一直憎恨的人,这份绝望,会瞬间幻化为孤寂。奥雷里亚诺“曾经大权独揽却在孤独中陷入迷途,开始失去方向”。不过这也还不算孤独。他后来“用小金鱼换来金币,随即把金币变成小金鱼,如此反复,卖得越多活计越辛苦,却只是为了维持一种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只是到了最后才明白,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哪里只是独处时的寂寥。阿玛兰妲顽强地抗拒岁月流逝以及苦痛记忆的侵蚀,“仿佛在前额上刻着代表贞洁的灰烬十字。…… 时间在她织绣寿衣的指缝间流逝”。在人们的印象中,她似乎白天织晚上拆,却不是为了借此击败孤独,恰恰相反,为的是持守孤独。百岁的乌尔苏拉,晚年时活在无法穿透的孤独中。她给孤独释以厚度,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第一次看清了过去因忙碌而忽略的真相: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真正孤独,是缺乏爱的能力。而这种爱的缺失,被马尔克斯后来那句著名的“我不怕死,我最怕不是为爱而死”做了诠释和补充。百年的孤独,显然还不足以让作者释然,他还要雪上加霜,不失时机地来了句让人过目不忘的话:“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人类剩下的还有什么呢?n那么,孤独的渊薮在哪里?n是时间。当然是时间,该诅咒的时间!一想到时间的永恒无边,一切都瞬间变得孤寂无比。又有谁能抵得过时间?所以,作者说,计算年龄是一种恶习,你只需期望生活的静态时光和确定无疑的未来即可。“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是的,我们还得承认,人是被时间遗留在这世上的枯枝败叶,水气沙尘。无论多少情,多少爱,多少代,多少人,都无法弥补时间留下的空缺,填补百年孤独的黑洞。而这一切,被有幸或不幸的作者领悟到了,并将这一过程渗透到一个想象的市镇马空多7代人的生命故事里,演绎给读者听,论证给自己看。马尔克斯奋力避开一切束缚,徜徉在自己思想的海洋中,用超乎想象的稠密的细节,撑起百年生活,包纳心内心外,寻找彼岸或不问彼岸,是轻松或是艰难,期待或是回顾,希望或是绝望,享受或是痛苦,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我特别想知道的是,作者那17个月的创作过程,是怎样一天天地与孤独为伍,想象孤独,书写孤独,体验孤独,咀嚼孤独,折叠孤独的呢?n再来说说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字。刚开始时像多数读者一样,也很想知道想象力超凡的马尔克斯,怎么就不能好好给人物起一些好分辨、不重复的名字呢?!慢慢地才似乎明白,姓名这种称呼意义上的名号于他,根本无足轻重!因为连“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又或许像英国18世纪诗人Keats的那句“声名水中书”的格调,既然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将注定被时间之风吹散,哪有必要为这些符号大伤脑筋?毕竟,又有谁的名字和命运不是写在一张神秘的羊皮卷上,等待他人解读,如果他足够幸运的话。小说结尾处,作者借人物之口感叹道:“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这个世界也就完蛋了。”可以告慰作者的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不喜不悲的世界还在,世上的孤独也还在,文学依然被无数的人带到“一等车厢”幸福安坐。因为!因为热爱文学的人,也还在凭借阅读抵抗着孤独,抵抗着时间。感谢马尔克斯!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