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指南》读后感1500字
先把梁任公为大家读国学给的最少要读的书目摘录如下:
四书 易经 书经 诗经 礼记 左传 老子 墨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梁任公之认真负责,不仅是列出书目,更是悉心指导如何读。这部分内容颇多,大家若读国学经典,不读实在可惜。或者极端点说,想认真读国学而非玩玩,那么从梁任公处下手总比现在许多貌似很有文化的人处下手,要靠谱千万倍。
关于如何读国学部分,我就不再多说。
我想摘录和现今常识不同的部分。
1. 韩非哲学根本思想,归于老子。梁任公的看法,和现今主流,差别颇大。说实话我也不太明白任公的逻辑。大概必须去读一下《韩非子》的。
2. 以根本思想论,太史公谓“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盖韩非为最严正的法治主义者,为最综核的名学家,与当时似是而非的法家言——如主张用术、主张用势等——皆有别。因此,韩非不是现在主流认为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是集大成的,所以……《韩非子》绝非韩非一人所作。
3. 故《左氏》自《左氏》,《春秋》自《春秋》,“引传解经”实刘歆作俑耳。梁任公的意思是,《左传》原作者完全没有解释《春秋》的意思,是刘歆把《左传》中和《春秋》年代比较一致的部分摘出来强行说有解释关系的。此说和现今主流说法完全不同。本人认同梁任公,因为在比较《春秋》《左传》时,任公此说可以让我的各种疑问得到了解释。
4. 今本《国语》与今本《左传》,若析而为二,则两书皆可谓自乱其例,不足以列于著作之林;若合而为一,则西周末东周初三百余年间一良史也。其书则本名《国语》,或亦称《左氏春秋》。解释一下,梁任公认为《左传》《国语》应该合起来是一本国别体史书。不是两本书,也不是编年体的。本人认同此说。
5. 《诗经》有四诗,渭“风雅颂南”。《诗·鼓钟篇》“以雅以南”。“南”与“雅”对举,雅既为诗之一体,则南亦必为诗之一体甚明。我解释一下,现今主流的“风雅颂”三体,其实还有“南”,和前三者并列。任公以资料以推测,“南”似为一种合唱的音乐,于乐终时歌之。此说我也认同。
6. 欧洲哲学上的波澜,就哲学史家的眼光看来,不过是主智主义与反主智主义两派之互相起伏。主智者主智;反主智者即主情、主意。本来人生方面,也只有智、情、意三者。不过欧人对主智,特别注重;而于主情、主意,亦未能十分贴近人生。我认同梁任公的分类方法,但对于西方哲学在 “情”“意”上不贴近人生不认同。
最后一部分独立出来,说一下梁任公对于中华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我个人的看法。
“以上我等看西洋人何等可怜!肉搏于这种机械唯物的枯燥生活当中,真可说是始终未闻大道!我们不应当导他们于我们祖宗这一条路上去吗?以下便略讲讲我们的祖宗精神所在。我们看看是否可以终身受用不尽,并可以救他们西人物质生活之疲敝。”
梁任公以为西方物质发达,儒家精神发达。
我不以为然。儒家之大道,在我看来局限于人世且不加细化,是死路一条。
儒家的大道,我们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就论大道的来源。儒家是从来不讲其所以然的,因为讲不出来。说实话,这样的大道,对于众多只管其然不计较其所以然的人,的确是够了。但是,若是真心深究的人,会发现所谓儒家大道,在儒家目前为止的知识体系,恰如无根之水,肤浅之至。
梁任公学贯中西,知识广博且通达,我很难想象我都看得到的东西他会看不到。我想,大概还是因为这话是说给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