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喜福会》读后感_1600字

《喜福会》读后感1600字

碎片化阅读时代,读微信公众号文章那样的“快餐”读惯了,觉得读一本小说的时间不过是集中或分散的问题。比如,我读一本中文小说的正常速度大约是3-5万字/时,这本不到18万字的《喜福会》应该最多6小时可以刷完,如果切成碎片阅读时间,每天大约看1个小时,一周时间足以看完,这是理性量化计算。
但事实上,这本书却让我拖拖拉拉读了半年。我有点低估这本书的抗分散阅读性,这是一部越读越惊喜的小说。于是,花了六个月时间,才算给这本书的阅读划上句号,也许是,也许不是。
四对母女,16个故事,7个视角,相互关联,却又各自独立。于是,阅读每个独立又关联的故事,人物内心、背景故事、对白以及现时空推进,都让人感到庞杂而且错乱。
第一遍,16个故事读下来,觉得乱,因为实在没有常规的人物或者情节线索,只能硬生生把自己代入每一个人物的视角,来了解其内心和过往。
喜福会里的四位母亲年纪相近,经常让人会分不清哪个曾经当过童养媳,哪个年轻时流过产,哪个经历战争创伤家破人亡,哪个曾随母改嫁。
第二遍,感觉好像前一遍白读了,仍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什么,觉得这种交织的人物关系太琐碎,抓不到关键人物或者叙事重点,让人很有挫败且混沌的感觉,索性半途又搁置数月。
第三遍,受近期俞飞鸿访谈的启发,想起来多年前她拍过这部戏,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编剧亦是作者。于是找来电影看一遍,用声画形象建立人物关系。
电影受时长限制,只能大刀阔斧砍掉不少细节,保留剧情架构与人物关系,但能做到80%的呈现。重要的是导演梳理出一条吴菁妹( June)因母去世要去中国寻姐姐的线索,一步步揭开喜福会的由来,每个母亲的身世与女儿的裂痕,以及两代人的和解。
总算顺畅些了,不像原著感觉作者对每个人物都平均用力,且视角和线索看起来错综复杂。
第四遍再回看小说,打乱原著给出的顺序,按每个人物的故事来梳理线索,一边读,一边在白纸上画人物关系图,加性格、背景、经历关键字,终于,厘清了喜福会这四对母女的脉络。(长出一口气,其实要花一点笨功夫,读起来并不困难)
四位母亲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然而她们漂洋过海定居美国后的生活大致相近,她们对于下一代的要求和期许又因血脉里的中国基因,而极其相似。
她们发起喜福会,是为了分享幸福,忘却伤痛,那是一种女人的信仰,也是对故国的思念。但每当喜福会家庭相聚,有的并不只是其乐融融,母亲们习惯性攀比自己儿女,互相之间夸耀之余,回头又进一步要求孩子要“学习好”、“棋艺高“、“嫁的好”给自己长脸,典型的东方式家教。
她们在异国扎根,有家有儿女,但内心仍孤寂,语言文化上的那种,因为缺少共鸣。于是喜福会这样一个类似同乡会的组织,便成了第一代移民抱团取暖的最优栖息地。
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四个女儿,却受到典型的“美式文化 华人家庭”双重教育,有优势,她们比起单一文化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具双重视角,但内心也常常挣扎,该用哪种方式处理问题。
女儿们的内心和思维从小到大都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渐渐在她们与母亲的相处中浮现,甚至影响到她们的爱情和婚姻。
她们对大洋彼岸的那个中国感到陌生,一切有关华人的传统和习惯都是来自母亲的遗传或熏陶,很多中国式的表达或者思维,她们知道,接受,但并不真的理解,内心也并不一定认同母亲。
女儿们不得不在母亲的灌输之下,努力做成母亲想要的样子,但那并不是她们自己想要的,无论是弹琴、下棋、读书还是嫁人,第二代移民都与母亲有着极大的观念冲突。
作者谭恩美用多个视角和时空交错的特殊叙事结构,拉出了两代人的跨文化鸿沟和代际隔阂。每位母亲的经历都能投射出彼岸中国的影像,大到时代和文化背景,小到华人家庭观念与爱的诠释。而每个移民二代的女儿,又都不得不在东西夹生的环境下,痛苦地传承与突破,寻找平衡,挣脱自我。
就目前读过的所有移民文学作品来讲,《喜福会》之经典,无出其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