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1700字
【补完计划】清欢有味
写在前面:曾想着,每读完一本书,多多少少能够留下一些文字。后来,工作渐忙,阅读和留下文字的时间也渐渐少了。
等到时间重新回归,内心的愧疚也越来越浓,于是又就着一些读过的书和做过的标记,让自己拾掇着那时候阅读着的记忆。
《人间有味是清欢》,最初是因为喜欢这个书名才看的书,后来发现用这句话的人很多,才知道它是出自苏轼的一首词。
“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在尝过人间百味后,才会发现平平淡淡是最温馨的味道吧。
- 谈吃
说起吃,我的印象不深。和别人聊吃,总会谈到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的就是胡萝卜,不过长大后倒学着去吃了,后来也变得爱吃。家里每周都有吃咸饭的习惯,母亲觉得轻松,做大锅咸饭,倒也省去了做菜的麻烦。做咸饭就要用到土灶台,柴火大锅。猪肉土豆胡萝卜切块倒入大锅里和大米一起搅和着煮,有时还会加上鳗鱼干和玉米粒,加什么全看周末冰箱里还有些什么了。本来想说胡萝卜的,没想到反倒牵出咸饭,咸饭里的胡萝卜为了好挑出来而切得大块,全是为了不忤逆我妹妹这个皇帝嘴。我虽说长大后也爱吃胡萝卜,但是对于大块的胡萝卜还是有些接受不了,总要在碗里把它们一点点捣得稀烂和着咸饭一起吃。这是我对最不喜欢吃的东西的记忆。
我很少写吃,但小学的时候因为写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是看父母做家务写一篇作文。那个周末,碰巧母亲在做鱼圆,于是我赶紧了椅子坐在旁边观察,看母亲怎么捏鱼圆,怎么把鱼圆放进油锅里,又看着鱼圆怎么一颗一颗在油锅里翻滚,把这些一点点写进作文里交差。没想到这篇文章被老师选为优秀的作文,并在全班进行朗读,这也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小学记忆。记得很深刻,我写了“土灶”俩字,老师不认识那是什么东西,还专门问过我。后来放学,班长就问我,是抄的吧。我当时无心争辩,便说:“你说是就是咯。”当时真该回嘴,不过这时想想,还是没想到怎么反驳。
后来,想到关于吃的描述,总会想起母亲炸鱼圆和我被表扬的场景。
代课的时候,就课间十分钟回忆起母亲做鱼圆的场景,写了一篇下水文。写了母亲怎么左手捏着鱼圆,右手怎么迅速地刮下鱼圆放进锅里,写了鱼圆怎么在油锅里翻滚着,写了鱼圆怎么在碗里响着,写了鱼圆被咬下半口后冒着的热气和露着的紧实的鱼肉。
当时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感受细节的魅力。
孩子们看完说:老师,饿了。这让我很得意。
母亲做鱼圆的场景,历经这么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 看吃
这本书每一章以吃食命名,每次读完一章总要停下来想象一番。读到后来,渐渐发现,与其说这是一本写吃食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借吃食唤起回忆的书。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鱼丸》一章了,感动于作者回忆起的全家一起杀鱼的场景。
我母亲是杭州人,善做南方口味的菜,但不肯轻易下厨,若是偶然操动刀俎,也是在里面小跨院露天升起小火炉自设锅灶。每逢我父亲一时高兴从东单菜市买来一条欢蹦乱跳的活鱼,必定亲手交给母亲,说:“特烦处理一下。”就好像是绅商特烦名角上演似的。母亲一看是条一尺开外的大活鱼,眉头一皱,只好勉为其难,因为杀鱼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母亲说,这鱼太活了,宜于做鱼丸。但是不忍心下手宰它。我二姊说:“我来杀。”从屋里拿出一根门闩。鱼在石几上躺着,一杠子打下去未中要害,鱼是滑的,打了一个挺,跃起一丈多高,落在房檐上了。于是大家笑成一团,搬梯子,上房,捉到鱼便从房上直撺下来,摔了个半死,这才从容开膛清洗。幼时这一幕闹剧印象太深,一提起鱼丸就回忆起来。
我曾一度认为用勺子刮鱼圆是我母亲的绝活,看了这章才知道,原来鱼圆都是这么做的,但我依然觉得我母亲做鱼圆厉害。
- 人生一吃
说起来,吃的记忆是没有最深的。我觉得“吃”就像轨道一样铺起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早餐出发,中餐短暂停留,晚餐放下疲惫。对于吃,最需要期待。期待早上吃什么;期待中午吃什么;期待晚上吃什么;期待着和谁一起吃;期待着去哪里吃;期待着发现新的佳肴;期待着见到许久不见的店老板;期待着曾经的小店出了新的菜品。这样的期待,充实着每一次的相聚,充实着旅行的每一个短暂的停留。
用《人生一串》里的一句话说: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吃的回忆,想着想着便越来越多了。
不说了,中午吃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