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归心王阳明》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有两大特点:一个是脉络清晰,无论前面捋顺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还是后面王阳明个人思想的成熟过程,都让人读后脑子清爽无比,条条顺顺。
再个特点是发自内心的风趣幽默,让本来艰涩的理论表述也充满了欢乐氛围,这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欢脱的语言并未损伤理论的严谨,这除了归于作者本身应该拥有跳脱的性格飞扬的神思外,写作前他一定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否则不会有旁征博引的轻松与活泼。
这部书可分三部分:王阳明正式出场前、王阳明跌宕传奇的一生和王阳明身后各派主张与发展。
就王学来说,这三部分也可对应儒学到王学的演进、王学体系的逐渐完整、国内王学七派及日本分枝的发展。
就篇幅来说,第一和第三部分约占一半,王阳明的一生约占一半。
本书介绍王阳明的一生时,主要是以他思想的成长为线索的。“龙场悟道”可以说是王学的发端,后鉴于弟子们流于空谈且随意发挥老师的“吾性自足”,王阳明后期注重阐述“致良知”,贯穿“心即理”和“致良知”始终的是“知行合一”,也可以说 “知行合一”是搭由“心即理”出发到达“致良知”这个旅程的必经桥梁。
王阳明身后,王学分成七大门派,加上日本的分枝,共有八个门派,各种解读直接导致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思想高峰期,甚至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及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疑,王阳明是伟大的, 不奇怪蒋介石会说:日本与中国就差了个王阳明。其实,在这背后,差的是一个更有眼光的政府机制。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告诉我们,一种思想的传播与推广没有政府的支持是不能成功的。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恰恰与封建极权背道而驰,不会得到不开明政府的认可。事实证明,后世王朝纷纷选择了朱熹,无情抛弃了更有启蒙性的王阳明[擦汗]
这儿我简述一遍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梳理:
1.孟子对儒学的发展贡献有二:
用“人人皆可为尧舜”将快要走向神坛的孔子拉回人间;
有系统地将凌乱在格言似的《论语》中的儒家学说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建立了一个思想系统,解决了天人关系、义利关系等,使之成为一门可以信仰的体系。
作者的一个比喻很有意思:如果四书是个饺子,那么《论语》是皮儿,《大学》《中庸》是葱姜,《孟子》才是馅儿。
2.周敦颐的贡献是将孟子的天道化为人道,拉近了天人关系之间的鸿沟。
3.从张载创造的两个词和和两句话可知他对中国哲学及教育学的贡献:两个词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直接填平了天人之间的鸿沟;两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4.周敦颐有两个弟子二程,奠定了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础。朱熹对这俩祖师爷的评论相当精彩,录下来:“程颢德性宽宏,规模广阔,以光风霁月为怀;程颐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峭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自各有殊也”。
所以,程家老大为心学奠定了基础,而程家老二则直接启动了理学一派。
(感慨:我有多佩服程家妈妈啊!程家妈妈又该是多么骄傲啊
又:孩子生得多了成才的概率也就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