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自然箫声的微笑:《庄子》解密》读后感_4000字

《自然箫声的微笑:《庄子》解密》读后感4000字

自然箫声的微笑:《庄子》解密「讀書筆記」


◆ 列子露了行迹


>> 含藏葆光


◆ 1 庄子的身世之谜


>> 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 儒家思想


>>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无非忠恕两字而已。”


>> 孔子说: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仁者器宇非凡、仰之弥高


◆ 智者的智慧


>> 老子胸襟很大,看得很辽远,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范蠡要离开姑苏时,也写信给另一位助越灭吴的大功臣文种,劝他引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然而文种不听,后来有人中伤文种要作乱,越王勾践赏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七条计策,我只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

于是文种便悲愤自杀身亡。

秦朝末年,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的张良也深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取得天下之后,不留恋权位,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 道家思想


>>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人自以为聪明,以智取巧,这反倒是愚昧的根源。当社会需要以礼法维系时,虚伪巧诈也就产生了,祸乱就跟着来了。因此,老子要求人们要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舍弃礼智的浮华,取用道的厚实。

为君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应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国家。


◆ 庄子思想


>> 庄子认为:“人的存在,不要从他人而画出自己,不要从过去和未来画出现在,不要从无价值画出价值,不要从无限画出有限,不要从死亡画出生存,这样才能超越束缚而得到自由。”

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人世的生活,在庄子看来是无生命的秩序,为达到个人成就的委曲求全不是生命。庄子所要追求的是有生命的无秩序,在乱世中不追求名利,自在逍遥地活出自己。

《庄子》全书33篇,据历代学者考察,《庄子·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是庄子门人写的,《杂篇》是后人所增添的。其中《逍遥游》与《齐物


◆ 3 逍遥游


>> 逍遥游即是听任天命,效法自然,不滞于物,追求精神自由的飘逸逍遥。

人浮游于世间,最痛快的莫过于能像浮云一样无所拘束,依自己的心意在天地中逍遥自在。

然而世人不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为世间名利,委曲求全,犹如把自己关进囚牢一样。

庄子感叹道:

三人同行,一人迷惑,还能抵达目的地,

三人同行,两人迷惑,便不能抵达目标。

如今天下人都迷惑,这不令人可悲吗?

人处在一片追求功利的乱世中,要达到真正逍遥,唯有师法自然、离形去智,忘我、无我、忘却名利才能达到。


◆ 四种恶与四种善


>> 先知对弟子说:“人生有三种东西具有毁灭性:愤怒、贪婪、自大。”

弟子说:“那该怎么办?”

先知说:“这需要四种境界,能将毁灭变成创造性。”

弟子问:“哪四种境界?”

先知回答说:“四种境界是:无我、慈悲、智慧、真理。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慧’;把自己当自己,是‘真理’。能达致无我、慈悲、智慧、真理之时,即可抵达无苦境界的寂静彼岸。”

仅仅在昨天,

我是宇宙中颤抖的碎片。

而今天我就是宇宙,所有一切

都是在我里面规律转动的碎片。

——纪伯伦《沙与沫》


◆ 陆上行舟


>> 人间世即是:人生在世的处世之道。


◆ 两相兼顾


>> 要最大的精神自由,必须过最小的物质生活。


◆ 失去脚趾头的人


>> 唯有一次把我问得哑口无言,

就是当一个人问我“你是谁?”

的时候。

——纪伯伦《沙与沫》


◆ 1.道家的宇宙观


>>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他继承老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在动荡的一生中,看到弱肉强食、满目疮痍的黑暗社会,他认为仁义与兼爱带有巧诈与虚伪,他主张人应该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摒弃人为造作。

庄子提出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自在逍遥、养生保全性命与应该如何做一个帝王。《庄子》一书的内容,主要有几个重点:

1.道家的宇宙观

道,是道家学派的由来。

道,宇宙本原,万物变化的规律。

道,宇宙万物的同一性。

道,气的抽象化,具有神秘色彩。

道,无形无象不可捉摸,不可描绘言传。

道,即是一,是事物总体性、同一性。

万物都是道的变化,无贵贱之分。道使物有盈虚、始终、聚散,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始终、聚散。

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作道。


◆ 2.反对人为的刻意


>> 2.反对人为的刻意

天地日月依时运行变化而不居功,任何人为刻意都违反自然,不是出自内心本性的仁义也是刻意的,行为要出自于自然,顺乎于道。

鱼不能脱离深渊,

治国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

世上有巧智,便有诈伪。

世上有仁义,便有以仁义为名的恶行。

窃钩者,判死刑,

窃国者,却成为诸侯。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

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

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

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

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

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 3.师法天地、顺应自然


>> 3.师法天地、顺应自然

道家并不是听任自然,听天由命。而是依循自然而为,不染物性,不为物累。让人变得淳朴自然,不做恶事,让人自化自得富足。

当我们了解自己短暂的人生,只是偌大宇宙时空的一小尘埃一小刹那。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既然生死是气聚气散,因而死生齐一,即超脱生死,置死生于度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 4.无用之用


>> 4.无用之用

凡人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道家则会以反面思考。

世人都爱刚强,不知道柔弱的好处。

世人追求有用,不知道无用的妙用。

好或不好,有用或无用是客观的,而非事实,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

天地不仁,无论我们同不同意,世界只是世界,它不依我们的期待展现。天地自然施为,没有好坏善恶分别。

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好或不好,只是个人主观想法,而非事实。


◆ 泛若不系之舟


>> 泛若不系之舟

巧妙的人多劳苦,

聪明的人多忧愁。

无能的人无所求,吃饱了便到处逍遥。像是一条没有绳索绑住的空船,在水面上摇呀摇的,自由自在。

聪明巧妙往往带来无穷的累赘,

这些累赘世人常不自觉。


◆ 5.忘我忘身


>> 5.忘我忘身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踩进同一条河流。”

因为人已不同,水也不一样了。今日之我非昔日之我,当下情境非未来情境。

我们短暂的人生由小到老,没有一刻是相同的,同样的我们所面对的当下也随时变化。智者于任何当下都能无我地融入于变化的时空之中。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身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 丽姬的哭泣


>> 人都怕死,但谁知道死了以后会不会后悔为什么要生?


◆ 笛是笛,箫是箫


>> 一个人有两个我,

一个在黑暗里醒着,

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纪伯伦《沙与沫》


◆ 6.道存则隐,道废则现


>> 6.道存则隐,道废则现

很多人误以为道家“守弱、无为、无用、居下”是鼓励消极退世,无所作为。

其实刚刚相反,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师法天地而为。无为是不为一己目的而为,无为才是有为的极致。

以我自己为例:诸子百家中,我自己最像道家的了。像庄子腰绑草绳、脚穿草鞋一样,我吃简单的食物,穿破衣破鞋,背破背包而不以为忤。不把名利和衣食住行当一回事,只制心于一处完成自己的想望。

我没有手机,为的是不让别人打断我的时间。我没有手表,为的是不让自己打断时间。

我喜欢孤独,也很享受孤寂。曾经连续58个钟头坐在桌前,独立完成一个四分钟的电视动画片头。也曾经连续42天没打开门,关在屋内研究高等数学。曾花十年又四十天闭关,研究宇宙物理。花这么长的时间乐此不疲,不为名利,只为了兴趣。

听任自己的心,投入自己的焦点,做最喜欢的事物。

这时便能不累、不饿、不困、不病、不死。不需要努力、毅力支撑,跟为目的而为的努力属于不同境界。为目的而为的,当目的达成之后,他便停止努力了。

对我而言,为考试苦读,为文凭读书不叫积极。那是为了换取某种东西,用毅力强迫自己的非自然行为,而不是真正爱读书。

人生有如爬山,有的人刻苦努力爬山,只为了抵达山顶。

道家不在意山顶,他们欣赏沿路风景。


◆ 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 功成弗居,不为物累,超然隐退。


◆ 何必曰楚


>> 何必曰楚

有一天,楚王打猎时丢掉了一把弓,手下到处去寻找。

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了这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他应该说:‘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到这事,说:“连人也应去掉了,‘失弓,得之’,对于全宇宙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一般人以自身利益作考量,孔子以全天下人的利益为利益,老子以全宇宙的观点看待事物。

我们都是囚犯,有的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 人生的两张宝藏图


>> 老子说:“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四大,人居其一。”

宇宙有四大,而人居其一。我们有幸来此一辈子,有多少人在人生之初就想清楚这辈子要怎么走?要怎么过?在人生终点之前要完成什么?

我们对于人生小事,都做得不错,每个人能准确评估自己口袋里的筹码,然后依照能力完成自己的想望。然而对于自己的一生,却很少有人事先评估自己,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大多数人都没反躬自省,先了解自己的才华与最爱,然后决定如何走自己的一生。而是一味地跟别人看齐,随波逐流,走一条不适合自己的人生之道。


>> 世人认为我疯了,

因为我不肯切割生命去换金钱;

我认为世人疯了,

因为他们以为生命是可以估价的。

——纪伯伦《沙与沫》


◆ 至仁无亲


>> 宁可做一个有梦想、有愿望的最渺小者,

而不愿当一个无梦想、无愿望的最伟大的人。

而最可怜的人,是把他的梦想变成金银的人。

——纪伯伦《沙与沫》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