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传》读后感3500字
当下,每每提及国内教育的各种弊端,总会有人追思民国初年的蔡元培,蔡元培在我国近代倡导的兼容并包、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心驰神往的理想范式。他本人也成为我国近代教育界的图腾、教育界的大神,用如雷贯耳、耳熟能详形容绝对不为过。
蔡元培先生,1868年生于浙江绍兴。绍兴,有两宝,一个是女儿红,一个是师爷。蔡先生从小到大,品尝着花雕的醇香,沐浴着师爷的文化,他酒量过人,谈笑自如,他见多识广,包藏宇宙。他是N对矛盾的统一体,这个N,要视我们的见识而定,与其说他像那天上的月亮永远有一面背对着你,不如说他是一个多面三维几何体,且永远比你预想的要多一个面。
蔡先生兼容传统与新潮。他擅长写八股文章,在皇文御制庇佑下他能因题笔走龙蛇、文采飞扬。“事实上,蔡元培少年时候在叔父的指导下接触了不少古代的史书和其他名著,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与《癸巳存稿》、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在国学研究方面学问不低。他严格遵守传统孝道,比如,他听说割臂肉入药可以愈病延寿,他曾瞒着家人自己悄悄地用刀子割左臂一小片肉入药煎好孝敬母亲,在当地传为佳话。他又敢于特立独行,择偶,蔡元培抛出“五项原则: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子可改嫁;五、夫妇如不合,可离婚。”这在当时可是大大的逆天!周围人对他简单像在看异类。他对孔教问题的态度是,孔子并非宗教家,“自广义的宗教而言之(信仰心),必有形而上之人生观及世界观。而孔子无之,其所言者,皆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之范围。”“自狭义的宗教言之,必有神秘思想,而孔子又无之”,因此“所谓‘以孔教为国教’者,实不可通之语”。他从1894年至1899年,这一时期蔡元培的好奇心开始发威,不再满足东方典籍,他认真阅读过的中外新书有:《游历日本图径》《日本新政》《海国图志》《环游地球新录》《电学纲目》《盛世危言》《化学启蒙》《量光力器图说》《几何原本》《代数难题解法》《农学新法》《支那教案论》《西学启蒙》《日清战史》《生理学》《进化新论》,等等,这些西学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
蔡先生的救国思想和教育理念领先时代,特别是教育思念放在当代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理解了他的思想与理念,所谓的辞职、入党、清(共)党、留学、包容就非常好接受了。他不是一介书生,他曾加入反清秘密暗杀团,与朋友一起找来资料与原料,自制毒药和炸弹。他为了给革命筹款,儿子早逝都没有顾上。他是国民革命的元老,1904年,组织成立志在推翻清王朝的救国组织复兴会,比孙中山的同盟会还要早一年。后来国民党成立,他为了民族大义加入国民党,避免了复兴会、兴中会、同盟会之间的同室操戈。为了阻止汪精卫亲日倾向,“激动的他眼泪夺眶而出滴到了酒杯中,他旋即端起那杯掺着泪水的酒,一饮而尽。举座的人见一这情景,无不动容,汪精卫则如坐针毡,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尴尬之余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蔡先生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最终救中国,确切地讲是救中国人的人性与人格,武装革命、暴力行动都是暂时性的,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他痛恨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他也反对学生罢课、不学习的举动宣示愤怒,当权者不干人事,他辞职,学生不干正经事,他也辞职。“中国革命是以种族思想争来的,不是以共和思想争来的;所以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他认为,不应把思想文化的改造仅当做一种富民强国的手段,而应以之为一种目的,以及人的一种精神需要。也就是说,他的目光更注视人的终极精神追求和人性的终极关怀。在他看来,文化和思想是人的一种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所以蔡元培一再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在他看来,全国统一以后,或者说到了和平时期,就应该大抓教育,要重视理科,更要重视文科,特别是哲学,蔡元培认为,哲学应是科学的归宿。这可能与他在哲学理性发达的德国留学和在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法国考察有较大关系。“他批评当时国内文理科划分得过于清晰,弊端很大。他认为这造成的后果是,文科生将‘因与理科隔绝之故,直视自然科学为无用,遂不免流于空疏’,理科学生则“以与文科隔绝之故,遂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这个看法是深刻而富于远见的。”他重视美育,是现代艺术院校的开山鼻祖。“蔡元培的可贵,在于并没有因为西方船坚炮利、科技强大,就像当时鼓吹“实业救国”“工科救国”论者一样,专注于理工,他对人文学科的重视,足以成为那个大时代的鸣奏曲中一个空谷回音般的音符,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打个比方,有人抢救人,用电击用吗啡,救活再说,最终被救人得活命却终老于轮椅就是不幸中的万幸,即使植物人也不奇怪。而蔡先生则边救边思考,不仅要救活,还要将其滋补成绝对的健康人,甚至运动员。“1918年1月,蔡元培在北大发起组织进德会,会员分甲、乙、丙三种。甲种会员要做到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另加不做官、不做议员;丙种会员则于前五戒外再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戒。这放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原因在于,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强调公德,对于个人的私德,社会舆论是较少顾及的。”私德啊,现在公德都顾不过来,谁在意个人的私德,可是一百年前有人注意到了。1920年,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从此,女人也可以上大学了。
在学派争论上,蔡元培像一个不厌其烦的精神病院长,因为他身边有各种奇人异士。既可以有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高一涵、沈尹默、吴虞等新派思想人物,也可以有思想守旧但传统国学功底深厚的黄侃、刘师培、辜鸿铭、黄节、崔适、陈汉章、屠寄等人。既可以有马叙伦、马裕藻、朱希祖、陈大齐、陈介石、陈垣、孟森、杜国庠、马衡、吴梅、章士钊、刘文典、陈寅恪、徐悲鸿、杨昌济、沈兼士、梁漱溟、马寅初、陶孟和、王宠惠等文科大师,也可以有李四光、翁文灏、丁文江、任鸿隽、李书华、温宗宇、王尚济、孙云铸、陈世璋、俞同奎、秦汾、王仁辅等自然科学界顶尖人物。“如果走进那个时代的北大,人们可能会有一种时空错乱之感。当时的校园里,有些教授如胡适,上课时总是西装革履、洋派十足;而在另一间教室上课的辜鸿铭,则是长袍马褂、拖着长辫子,还手持旱烟袋,并专门有仆人为之点烟上水,诸如此类的情形不一而足。这些人用自己的外表装束在无形中昭示着自己的理念。”所以,我阅读中讲到蔡校长肚子里能装下航母,核动力的,三艘,能分别掉头转向,互相不刮蹭…现在想来,比喻还不够到位。
蔡先生不是键盘侠,所谓键盘侠,我想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另一种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前一种是跳脚够不着生气,表现为莫名的仇富,后一种是猫着腰嫌累,表现为莫名的仇勤。我觉得蔡元培不是键盘侠,因为他骂清政府的昏庸与清科举制度的腐朽,并不是他屡考不榜或屡中不仕,他可能作过大清的翰林院编修,这个官职不大,但却经过了一步步乡试会试殿试,千军万马中闯过来的,这个职务倍受尊敬,那是有学问的标志,而且衣食无忧。他尝到葡萄的香甜,经历过德国的落魄,但他义无反顾地反对清王朝,被当权者悬赏捉拿,因为他的心里装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辞职是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武器,可惜后人没几个学到其真谛,别说因政见不合而辞职,就是出了问题引咎辞职的都少见。
回过头来,观察“蔡元培”这三个字,试问此名对他本人有自我心理暗示作用吗?我觉得有。因为一个人从启蒙开始,对自己影响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它的一笔一画,它的形状、音律、涵义,都饱含着父辈在总结分析周遭境遇、放眼长远趋势的基础上对自己孩子未来成长的期冀与厚望。蔡元培,就是在自己名字的心理暗示下一步步地践行着应有的担当与使命。有点宿命论了,呵呵。姑且说说吧!元者,即开始、发端,是事物的本质的意思,比如元气、元素、元认知;培者,就是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根基部分加土,延伸为帮助别人成长的意思,比如培训、培育、培植。元培,就是从根本上帮助他人生长成才,这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不是为了送给你一条鱼吃,而是为了教给你捕鱼的方法,更是为了教给你为什么要捕鱼,自己能否创造新的捕鱼方法去更好地捕鱼。蔡元培,字孑民(这是后来自己起的),近代的教育大师,无悔无愧于自己的名字!他的抱负足以昭日月,他的眼界足以观星辰,他的心胸足以装江海,他的成就足以感天地!
一百年前,一座灯塔闪闪发光,给过往航船指引方向。一百年后,这座灯塔依然熠熠生辉,我们的眼睛是否因蒙尘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