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一切只为了一个“说的着”。
看隔壁延津的故事,仿佛是身边,又仿佛很遥远。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乡土气息,看似故事只是发生在中国河南新乡延津,实则也同时发生在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马贡多。延津是故事的舞台,是承载这篇小说的依托基础,却又是不可或缺的背景。或许同样的事发生在大洋彼岸,但叙述起来必定有所不同。所以《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而不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小说可以说是一本“不是……也不是……而是……”大型造句现场,初读觉得奇怪拗口又刻意做作,读完了竟然觉得神奇地顺口,甚至日常写字思考都不知不觉加入造句大军,想起来豆瓣短评里一溜的“不是……也不是……而是……”,不禁莞尔。想来这样造句,不是为了读者读起来难受,也不是说作者没钱凑字数算稿费,而是突出了一个“绕”。书中屡次提及,一件事说着说着就成了另外一件事,就成了三件事,想想吵架时的情景,真是不经意的精辟和淡淡的犀利。
一开始看这些家长里短,有些不耐,几乎看不下去,可是慢慢看下来又觉得静心,像老汪到了宝鸡或是牛爱国见了章楚红。再读便咂摸出一些滋味,日常琐碎中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是孤独。
文中人物的出走,往往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说的着”,人物的分离,往往为了“说不着”。朋友、兄弟、父子、夫妻,“说的着”则和顺喜乐,“说不着”则多灾多厄。想来你我也是如此,若能说到一起,有共同话题,相处不难受,便可相偕走一程,也许之后的岁月里经过时空距离的磋磨不再说的着,也不负那些共处的时光。人生这么短,何必勉强自己和相处难受的人一起。
还有一种成为朋友的方式是一个人能帮另一个人拿主意。这种方式有几个前提,一是一人愿意和另一人说事,二是另一人有能力码放清楚事,三是另一人码放不清楚但会问“你说呢”。但这种朋友有风险,讲事情的人不知道面对的会不会是拉大车的老马,或是打铁的老高。而码放的那个人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出主意而被骂被打被记恨。想来这种朋友怕是也做不长。
人终究是孤独的。
可是人又不能停止寻找。
“不,得找。”
总之是一本很奇特的书,不像小说不像散文,明明语言平实却读出缭乱的绕,明明是流水账却读出刻骨的孤独,明明是几代人不同的故事却读出自己。
之后会看更多刘震云的书吧,突然有点喜欢这个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