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沉思录》读后感_2400字

《沉思录》读后感2400字

再读《沉思录》:皇帝的忧思

世界上有冰川、溪流、花、草、树,落叶归根枝又新,零落成泥碾作尘,生灭不息的万物有什么共通之处?一株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叶子不再是从前的叶子,果实不再是去年的果实,为什么树还是那棵树呢?

按照斯多葛主义的观点,万事万物同属一个体系,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基本元素组成的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依某种秩序构建,向某个方向演进。在这些元素里,有一种比较特别,称之为“火”,它具有两个额外属性:变化、理性。赋予宇宙结构和运动能力的,正是“火”。因为“火”的作用,使宇宙在“宇”和“宙”两个维度上都分别解决了“多”与“一”的同一性问题,同时还体现出“精神”。所以,“火”也称为“神”。这一宇宙观基本沿袭了赫拉克利特“火之流变”的思想。因此,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神灵,却似乎从无寄希望于来生之意。

斯多葛学派从其物理学上的宇宙观出发,进而把重点放在伦理学上。这样,人就不单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且是宇宙的一个缩影,所谓“从一粒沙子中也可以看到世界”。人不但分享了宇宙的物质,还分享了宇宙的原则,尊崇宇宙的理性原则为善,照此涤荡心灵,履行个人义务即是德行。人不能选择自己是什么,但可以听从灵魂深处的声音来选择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其中蕴含自由与幸福的真意。这是全书思想基调的本源。

任何思想体系都努力确保内在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这使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是被绑定在一起。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就是三观建立的基础,也总是与社会环境和自身境遇紧密关联。

从马可·奥勒留所处的时代和生平来看:斯多葛主义历经四百年发展仍未式微,而帝国已经开始呈现衰败的气象;他羁身宫廷,又志在乡野,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际遇,于他而言却是不能拆解的束缚。其命运与哲学已自暗中契合。继位皇帝后,一方面是征伐转战的劳苦,一方面是妻子的放荡不忠,事业与兴趣不一致,婚姻与爱情不一致,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可言。然而,从他与自己的对话中,读到的是哀而不伤,淡淡的愁绪之下确实有种难得的冷静与达观。

时间擅长给事实镀上传奇和浪漫主义的色彩。马可·奥勒留在斯多葛主义哲学上并无太多创见,哲学家王也没能打造出理想国,这位皇帝哲学家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身体力行。尤其是,他对权力欲的克制令人信服,分权给弟弟维鲁斯,首开“二帝共治”,给不时弑父杀兄、骨肉相残的帝王史增添了一丝柔软。他理性而诚实地遵从父母、兄弟、朋友和老师的教诲,利用天然赠物的态度既不冷漠也不狂热,既不矫饰也不强求,居宫殿少,随鞍马多,在许多的不顺意中,以恬淡的心境过完剩下的岁月。不论为哪一学派哪一学说,只要以身作则勉力行之,必要时肯作牺牲,完全不为谋求功名利禄,自然胜过一切大声的鼓与呼,都特别值得尊重。

马可·奥勒留在十年沉思中,不知有心还是无意,避开了一个又一个虚无主义的漩涡,把朴素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宿命观点以及悲观情绪,调和成入世的态度,非但不对施加己身的命运回以无用的抱怨,不让别人的冒犯点燃隐匿的怒气,不把纷繁世事和外在苦痛当作扰乱内心宁静的肇因,而且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积极承担生而为人的社会责任。人们习惯认为出世高于入世,大概误把挣扎与苟活也当作入世了。若论勘破世事红尘,请看他如何描述宇宙之海与时间之河,如何解释名望之虚与口腹之欲,如何思辨生之无常与死之永恒,如:人是被风驱散到地上的树叶;活着就是作为“礼物”“赠与”的“当下”。“接受那命中注定的一切”,“依循万物法则走出笔直的大道”,想想“我为人类的共同福祉做过什么”。尽人事安天命,不要滞于弘愿和清谈,对无望完成的事情也要多加练习,在能力范围内让一言一行井然有序,不狂飙突进,也不慵懒怠惰,更不去纠结到底明天还是后天离开。想必他已知晓,如何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生戏剧三幕就算完整,尽管抱着演完五幕的心,不留遗憾是不可能的。

古往今来,哲学家思考和解释的,总不外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这本书所辑录的,正是这样一些自我问答,十二个篇章中包含了对宇宙和凡尘,过去、现在和未来,事实和表象,感觉和意见,命运和作为,及至自由与幸福的探究。

今天的人们站在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之上,大可不必再纠缠其中某些囿于时代的观念,而应拣选出那些仍然熠熠生辉的思想。好比发现一艘古老的沉船,需要给以关注的应该是那时的造船技术已经多么精巧,它曾载着怎样的故事,那些保存完好的文物对现在有什么样的价值。

《沉思录》的箴言直指人心,恰是由于作者独面自我、内省审视时诚实而冷静。他不独认为一有清闲之时就应自我省思一番,更进一步从认识论入手——“我们所听到的不过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以此提防成见。从中,可以窥察到追求真理的态度。(炫耀你的真实之前,请先检视你的诚实吧。)有时,一个相似的观点在几个篇章中出现重复,除了从私人行文比较随意考虑,似乎还可以大胆推测,这些必定是他曾经反复思考的问题。从他,可以学到,对于唯理、制欲、原宥、求索,等等,请常常向内心打听它们的所在,就不会将其彻底丢失。对于命运,请当作一颗业已成熟的橄榄从枝头的自然坠落,并对生养之树心怀感激。对于幸福,请勿添加指标、缀以量纲,它只是一种心理感受。对于自由,尤请备加详察,那究竟代表为所“欲”为、不为“不欲”,还是不为所“欲”,还是说“所谓自由不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力量,只不过是没有情绪上的纷扰而已”,抑或自由应是依据自身理解能力作选择的权力自由。因为这个问题涉及一道枷锁有没有从“为活着而活”变成“为活好而活”;换句话说,人们有无可能从一条荆棘之路走上了另一条荆棘之路。

人类在沉思中对精神世界的孜孜以求,如书中所述,使忠诚、谦虚、正义和真理,以及诸如此类的宝贵德行,“从一马平川的平原,登上了奥林匹斯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