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2015年度300问:心理》读后感_2600字

《2015年度300问:心理》读后感2600字

笔记

1. 焦虑心态

「向上看」是人之本性,人类的大脑里正是因为这种向上看、向前走、向未知探索的本能,因为这个注入我们DNA的扩张本质,我们才得以进化至此,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这种无限渴望,既是我们的福泽,又是我们必然要与焦虑共生共存的诅咒。

要鼓励自己去拥有一种终极自我责任意识,明白「我看到新的世界时所体会到的痛苦感受,和别人的优秀无关,它只与我自己的不优秀/渴望更优秀有关。」

2.作为「别人家的孩子」心态

你忽然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没有对话。他们眼睛里面的你是个符号,是个刻板印象,而你以为的、更复杂的(会伤心的会偷懒的会撒娇的会使坏的)你自己,却消失不见了。

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下,你惊奇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单薄的反光板。你前面有刺眼的光芒,你自己却陷入阴影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凭空消失了。

那是个被忽略的、孤独的位置。

我后来遇见过一些高考状元,这些人多年之后往往不愿意被提及自己是「高考状元」这件事情。谈起来的时候,大家常常说:因为别人只能看见我的「光环」,再也看不见我这个人了。

成绩这种东西,有一种「光环效应」,好像成绩一好,就万事大吉,别的方面也都是优点了。但是题主自己心里其实知道,自己并非如此完美无缺,只是在学业上优于其他人,在做事做人的其他方面,未必配得上如此赞誉。这种过誉变成了一种舆论压力,仿佛自己被「捧杀」一样。题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面对别人的夸奖,无法坦然接受。

但糟糕的一点是,题主沿袭了学业上的比较方法,即把自尊心建立在比别人强上。这种竞争和比较的思维方式,难免会让自尊心受挫和自卑,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聪明的人中间总有更聪明的人,总会有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如果从小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长大,很少经历挫折和失败的话,可能还会对失败有莫名的恐惧。这种对待失败的态度,也会加深一个人的自卑。

3.直白表达的前提

  • 真诚一致

因为对方真诚地表达了自己,我们愿意给予回应

  • 无条件积极关注

因为对方对自己的关注是无条件的,因而不担心失去关注,所以敢于直白表达;

  • 共感理解

因为对方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共感理解,因而直白表达之后能够得到期望的、关怀的、理解的回应,所以愿意表达。

4.如何和家人沟通

划重点:「合作分享」心态

举例:关于孩子是否应该多吃零食,家长A和她的父亲B产生冲突:

A:爸,你又给小孩买零食了!

B:小孩喜欢吃,就给他买一点呗。

A:我明明给孩子说过,不准他多吃零食的,你怎么还给他买啊?

B:不就是一点零食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吗?

A:爸,你不是在鼓励小孩不听我的话吗!

B:你不是还不听我的话嘛!什么大不了的事,处处和你爸作对!

A:⋯⋯

这个假设对话中,家长和她父亲的谈话核心,围绕着谁来控制小孩,必然会引起双方的冲突。如果从理解对方,合作分享的角度,可以产生这样的对话:

A:爸,你看小孩吃饭的胃口不好!

B:哦,我给他买零食了,大概零食吃多了,少吃一点饭吧。

A:那营养会跟不上发育的,老师已经说他体质要注意了。爸,你也替我想想办法,看看怎么改善他体质吧。

B:呃,要不有空我多带他爬爬山吧。

A:你现在身体也不太好,医生说你不要过度劳累的。

B:呃,那你说该怎么办吧。

A:我小时候你不是教育我,要多多运动、少吃零食。你看你的教导下,我现在体质多好啊。

B: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以后少给他买零食吧。

5.怕领导是什么心态

你会发现,我们害怕的不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人本身,而是他背后所代表的身份、地位、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成长在人类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被社会化,把社会当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内化成自己的规则。

父母和老师的身份地位给他们带来了权力和力量,权力和力量又给你带来了惩罚和恐惧。我们也会发现东方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小孩比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小孩更具有顺从性。

这样的联结你被从小强化到大,以至于每次见到有身份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你的大脑就自动切换到了恐惧模式,就像是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的狗一样,还没开始电击它就开始倒地呻吟了

你的退缩回避行为又继续巩固这个联结,因为你每次退缩回避之后身心感到放松,你从退缩回避这个行为上获得了好处并欲罢不能。而你的退缩回避又让你一直无法掌握与这类人打交道所应该具备的社交技巧,就这样一切都陷入了恶性循环。

解决办法

1.试着扒掉领导象征社会属性的外衣

2.告诉自己以后「绝不退缩」并坚持做到

下次再碰到领导你不管自己有多么紧张和害怕,反正就是绝不退缩,不因为他的出现而改变行走的路线或生活工作的安排。也许你还很担心在领导面前表现出糟糕的一面,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现在我告诉你,不用担心,其实在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别人是看不出我们的紧张和害怕的,就算看出来了,别人其实也不太在乎,过段时间就忘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哪怕领导看出来你紧张,而且把这事给记住了,那也不怕,记得近因效应要大过于首因效应,也就是哪怕你给领导不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只要你在最近有一次好的表现,给领导留下的影响远远胜过去的其他任何时候。

6.如何恰当表达愤怒

那些温和的人有着一套逻辑,「我都已经这样忍让了,对方应该会适可而止」。这样的逻辑本身又包含着一个期望,「我希望别人理解我」,当别人未能表达这种理解的时候,期望会再次受挫。

如果认为是自己的忍让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一定是我太过温和,温和到××都会欺负我」。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不合理的信念:「理解自己是别人的事情」,这样就把原因归结到自己的温和,换而言之,也认定了对方的铁石心肠。

民间心理学喜欢说,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这话没用,只是听起来漂亮。

知觉到这一层面非常关键,不要单纯地表达愤怒,更要坚定地表达愤怒背后隐藏着的委屈、焦虑本身。因为表达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让别人了解自己底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好指着自己(我怎样怎样),而不要指着别人(你怎样怎样),不要对别人做价值判断。

需要做的:

1.树立一个合理的信念---「让别人理解自己,这是自己的责任」。

2.养成一个合理的期望---「即使我表达了自己,别人不一定会理解自己」。

3.以及时时刻刻接纳自己的准备。

-----------------

记得还是大一小萌新的时候每天捧着知乎如读圣经内心深处时时刻刻被震撼被荡涤,如蒙大赦,身迸佛光,打了无数鸡血。但最后依旧庸庸碌碌事事照旧自我管理能力极差。绝不否认认知的重要性,知乎塑造了我进入大学后很多新的世界观,我依旧心怀感恩。但就效用层面,别人提炼来的话,嚼过大多都忘了。要做到知行合一,大概还是要适量刷知乎文,系统看书学习理论,注重整理,以及最难的实践出真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