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读后感2400字
最近一直在研究范冰所著的《增长黑客》一书,一开始是「怀着学习更高级的裂变方式」的初衷,最终发现“裂变”更多的是形式和套路,你可以学习到一堆工具和裂变技术,但是摸不到本质。
在《增长黑客》一书中,更多激发我思考的还是“产生病毒”的根源。
裂变应当是属于《增长黑客》AARRR漏斗模型中的最后一个R-Referral,病毒传播的一种方式。
病毒传播是什么呢?
病毒传播是基于社交性质的传播形式,是低成本推广产品的最佳方式,可引发裂变式的增长。
关于病毒传播传播,在作者的基础上,结合之前学习的游戏化设计、内外动机原理、产品自传播等,我尝试进行总结:
什么是更好的病毒传播设计?
总结来说,病毒传播设计应该抓住如下几个层面:抓住用户内在动机、制造病毒循环、设置产品本身内置病毒要素。
传播内核:抓住用户内在动机
就是指,基于用户内在动机和心理的传播内核,通过激发用户深层动机,让他行动起来。不管是看你的文案、转发你的文章、参与你的活动、分享你的内容还是购买你的产品。
我之前文章也详细分析过关于八角行为分析法,我们来梳理一下目前学习到的几个用户动机方法论。
1、八角行为分析法解读用户动机
使命、进度(与成就感)、拥有、稀缺(与渴望)、亏损(与逃避心)、未知、社交影响与关联性、授权
2、《增长黑客》总结用户动机
喜爱/喜好、逐利、互惠、求助、炫耀、稀缺、害怕失去或错过、懒惰
3、陈勇6要素总结
互惠、承诺一致、权威、社会认同/从众、喜好(远离痛苦)、稀缺
尝试把上述理论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人的内在动机包括:
懒惰
好奇(未知)
使命感
逐利(逐利-利己利他)
承诺一致
社交(从众、权威、求助、炫耀、成就感)
喜好(远离痛苦)
稀缺(渴望)
亏损(害怕失去或错过-逃避)
拥有
从用户的以上不同动机,匹配到用户的各个行为阶段(激发兴趣——产生信任——立即行动),我们可以大致对用户行为全流程中所涉及的动机进行总结。
从而明确在用户的不同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哪一种动机要素的运用。
当然,不是说一定得这么一一匹配,但不失为一个参考依据。
制造病毒循环
在用户动机的基础上,已经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病毒循环。比如借势营销、Bug营销、游戏化营销等等。
借势营销
如借势和热点营销,“势”和“热点”之所以能成,早已是基于自带了“用户动机”属性,不然大家不会去传播。
其中大部分抓得是用户的社交属性,不管是出于从众、权威、求助、炫耀、还是成就感等,将销售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中,把品牌的推广融入到用户喜闻乐见的环境里。
要说借势、趁热点,那必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借的什么势?
大部分是节日、热点事件(本身有关注,有流量,满足用户动机的事件)、品牌间的相互借势。
用户怀着一种“社交从众”心理,大家都知道这事,我也得看看去,看热闹也不嫌大啊。
《增长黑客》里作者举例: 2014年10月28日,淘宝旗下旅游频道更名为“去啊”,发布会上喊出了“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的口号,矛头直指竞争对手去哪儿网。
去哪儿网反击,提出“人生的行动不只是鲁莽的‘去啊’,沉着冷静的选择‘去哪儿’才是一种成熟态度”,针锋相对。
随后,不管大的小的旅游相关网站,都就此展开一轮借势营销文案大战。
携程说“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哪儿’,也不应该只是一句敷衍的‘去啊’,旅行就是要与对的人携手同行,共享一段精彩旅程”; 爱旅行网提出“旅行不只是鲁莽的‘去啊’,也不是沉默的‘去哪儿’, ‘爱旅行’才是一种生活态度”; 租租车网发布“你得知道,一站搞定全球租车,才能说‘去啊’就去啊,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小品牌借势露脸,大品牌借势再刷存在感,这种事情消费者见怪不怪了吧,直到现在还是屡见不鲜。
是有点自嗨,但大小品牌都需要,好玩儿的文案、品牌的互怼,低成本的传播。重点是
“架吵得漂亮”用户也不排斥看对不?
2、营销的目标是什么?
产品、拉新活动、品牌认知等。
有些产品就是从节日或热点中诞生的,比如以“抢票神器”出名的猎豹浏览器。
13年初,猎豹浏览器高调推出“春运抢票版”,用户下载后,登录12306网站,电脑能自动重复刷新订票页面,直至成功购票。 猎豹还通过金山旗下的WPS推送广告、重金购买户外广告、推出“猎豹送老乡”公益活动等。
14年春节档期,微信势头正猛,猎豹浏览器适时推出了“我的猎豹浏览器”公众号,一时用户猛增。
借助用户刚需和热点营销,猎豹发明了一种新产品。在激励的浏览器厮杀中,找到自身独特卖点,强化了品牌形象和口碑。
这是在产品研发阶段,就结合热点,将宣传卖点前置到策划方案中,甚至为了营销推广而推出一款新产品的案例。这个势能很足。
3、怎么借?
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品牌对明星公布恋爱、结婚、出轨等八卦的热点营销特别来劲。但很多看完的大多感觉是「跟你有毛关系?你激动个啥」
同理,借势电影、大IP(比如双11、世界杯、维密秀等)比比皆是,现在对于抖音的借势,更是玩到飞起。
这么借真的OK吗?应该如何判断热点是否是所谓的“势能”,有什么标准吗?
1)热度:这个“势”本身火热吗?被关注得多吗?
2)传播度:有一定的传播性,比如内容新鲜、有趣、有用、有情感、有态度。
3)话题性:热点本身有话题性,如有争议、有漏洞、有群体指向、情绪激烈、开放话题、与人人相关、有延展性等。
4)相关度:2个方面,一是行业/产品相关度,二是和目标用户的相关度。
5)风险度:热点要追不要贪杯,因为有风险啊。有时一激动会失去理性,把握不好度,导致最后反而给品牌造成伤害。
��从哪个方面来“借”热点形成“势”呢?
1)覆盖度:是你这个切入角度所能覆盖到的目标人群还是要大;
2)传播度:你切入的角度是否有传播性?
3)有话题性:除了热点本身的话题性,你这个切入角度的话题性如何?
4)相关度:你切入角度与产品相关度和用户相关度;不要太尬。
5)风险度:你切入的角度有风险吗?
所以呀,要借势,也要借好势。 借势很好,借势不易。
说了借势,下一篇我们再看看“无势可借时,怎么玩”。
��继续拆解「Bug营销」、「游戏化营销」、「产品本身内置病毒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