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疯狂:梵·高》读后感900字
之前看过一个不老女神俞飞鸿的个人访谈节目,她说平时没工作的话,就宅在家里看书,尤其是名人的个人传记,她特别喜欢。在看完梵高的传记后,她说她的第一反应是——感谢上帝赐予我平庸,天才的人生实在是太痛苦啦!
是的,天才不被世人理解的那份孤独,是没有人能承受的住的,最终走向疯狂进而覆灭都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纵观整个艺术史,艺术家的才华在他们的同时代,得不到世人认可的人大有人才。比如伦勃朗画的《夜巡》,这是一幅描述众人为了共同利益搁置分歧的伟大画作。然而,在当时这幅画被世人嘲笑,被说成是“垃圾”。据传闻,伦勃朗的雇主们因不满画中自己的肖像画而拒绝付款。这幅画因不受赏识几经颠簸,他们觉得画幅太大了,就切掉了底部和侧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夜巡》是不完整的阉割版。而到了今天,我们为了安放它,却建了一整座博物馆。
我不禁要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呢?画不还是原来的那副画吗,还是阉割般的。梵高的《向日葵》、《星空》,和它们问世的时候一模一样。可怎么那时候不值钱,现在却值钱了,值大钱了。到底是什么变了?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狱中写成的《堂吉诃德》,一问世便不被看好。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最初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后几乎是无人问津。二战爆发,不知那个士兵带着这本书去参战,这本书迅速在年轻的士兵中流传开来,然后进入主流社会,成为那一代人走出迷惘的心灵读物。两位作家的代表作至今在畅销榜上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而听觉亦是如此,莫扎特的音乐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根本没人爱听。现在我们却爱听,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感官,包括我们的常识,都在进化。我们看到的和百年前的人看到的虽是同一件作品,但我们看的方式却不同。感官的进化,审美的进化,让我们的感知力彻底得到了改变。
还有,纵观整个艺术史,艺术家自杀的也不少,为什么唯独梵高的死却是那么的触动我们!
看过这本《孤独与疯狂》,答案自然明了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