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读后感1300字
前几天刚刚决定不要看评论,因为实在看得云里雾里,还是忍不住看了很多书友评论。那种云里雾里一半是因为没看懂,更多的一半是因为啊?!是这样吗?!前后矛盾呀?!逻辑不对啊这个根本不是民主是暴力啊?!其实很多新的学说都是从类似疑问中来的,但是很多东方人的习惯是帮人自圆其说,比如柏拉图说存在一个本质(自己瞎捞的词),而形象就是从本质里出来的,比如说树,先有树的那个本质,越靠近这个本质就越可以称为树,先有树的本质再有树。而另一派比如说诡辩家们就会说实际上什么都不存在,存在你也无法了解,了解了你也无法传达给别人。然后别的人不断反驳反驳,哲学就不断发展。
按我性子,一开始就是柏拉图啊,柏拉图说的有道理啊,即使有点小缺陷,那也不碍事儿呀。有时候遇到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好像也没有否定一个权威的习惯,即使自己觉得极其不对劲,反而怀疑是自己的问题,这种情况多了,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神经病,又怀疑自己,又怀疑作者,又怀疑丝毫不见否定评论的大众意见,还没有人能唠唠。
看很多人说这本书不是原本,是很多不知道什么人写出来的读后感总结出来的,还有觉得是翻译的问题。我也分不清谁说的在理。但是单看这本书的话,除了序言,和第一章的那个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却往往生活在枷锁之中,政府是契约组成的,人民不满意可以随时解散政府以外,亮眼的部分并不多。反而很多矛盾的前后,奇怪的逻辑,无中生有的推测。
卢梭喜欢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我也喜欢《君主论》,可以我非常不喜欢这本《社会契约论》,如果说它设立的是一个理想态国家或政府,它又聊一点现实,但是聊的这些现实又穿插着理想态。
不是反对理想态和现实的交叉使用,而是觉得如果想建立一个理想状态的政府或体制的话,一种是好好看清现实,分析现实,在改善完善或者推翻重塑现实的同时建立一个理想政府和体制。另外一种是设想一个理想的状态,看看需要什么现实的条件,现实条件里缺什么,往理想状态上靠。
或者还有其他方法。但我个人认为,绝对不是这种,为了这个理论听起来比较合理,就随意拎起来一个现实情况,那边那个理论与现实相悖,那就采用理想情况论证。一个理论不是为了让它成立生拉硬套一堆根据,而是在现有线索下得出来的一个暂时的结论。这本书很多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为了让一个理论成立而成立。
读这本书最大的触动就是:我们有没有否定权威的权力? 可能很多人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回答说肯定有啊。但实际上我们面对一个权威/经典相悖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会屈服,会找各种理由,我可能没看懂,我看懂了可能是我们立场不同,我可能对他有误会,可能是翻译问题,他生活的历史背景不同。其实这些都是正当理由。可同时也失去了直面这个相悖的点的事实。我觉得做学问,比起找一堆理由来解释与权威的矛盾,直面与权威的不同可能更重要。我虽然这么讲,但是一直也做不到。我还是怀疑我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 经典是不是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比如王家卫的电影和郭敬明的电影是不是有一个高低上下?不说每个人都有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也没有哪方歧视哪方,也不管人多人少,单就作为一个艺术作品, 是不是有什么标准说一个作品是经典的,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