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本书读懂阳明心学》读后感1400字
一、与儒家“心学”的结缘
用了两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王阳明的《传习录》。此书两年前看过一次(两年前由于习总的推崇造成市面上出现一波阳明心学热),当时买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之翻译的版布,用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传习录·上卷》,虽然有所收获,但对于上卷很多内容并未理解清楚,鉴于读起来不觉通畅顺透,故而放弃了继续阅读的想法。当时以为读起来不通畅顺透是因为《传习录》引用了较多四书五经里面的名句,因为对四书五经不甚熟悉,因而造成阅读起来甚是吃力。因为这个缘由,就放下手头的《传习录》,准备先通读一遍四书,再继续阅读《传习录·中下》。本来只是打算花一两个月把四书囫囵吞枣读个大概,但没想到一开始读,却用了将近两年才读完四书。也正是因为读四书,让我真正理解了“心学”,体悟到“中庸之道、仁义之学”博大精深的魅力。在这种基础上再阅读《传习录》,发现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有一种水到渠成的顿悟之感,回头再看自己两年前写下的理解,竟是完全未入其门,见其精深。
二、天地之心王阳明
读《传习录》会明显发现王阳明自身思想的精进和发展,一开始还带有“大学中庸”痕迹到最后将四书思想完全打通为一体。阳明心学就思想来说非常简单,其主要思想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心即理,非有一个心再另有一个得去寻求的理,心即是理,理即是性,性即是一。心的本体即是良知,所以若能在心体上明悟,则知心、性、天、理、良知这些概念其实都只是“一”。易经的不变之易是这个“一”、道德经的常道是这个“一”、心经的般若是这个“一”,若能在心体上见道,则知千变万化不离其宗。王阳明《传习录》里这种超越对立的思想言论时处可见。要在心上体悟到这一点,就需要致良知。致良知即是中庸之道: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即是心即理的状态,然而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皆不是向外学习穷事物之理,只要致其良知,则自然能做到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然而要致其良知,其功夫就在于慎独、在于自慊、在于格物。若果能如此,则能致其良知,良知关照,则自能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不用去外寻求标准。这就是良知的妙用。至于所谓知行合一:良知本是人所共有,良知本无不知,故没有知与不知,人人其实自知。然而不能行者,只因未曾致知,并不是因为不知。故致其知,即能行之。知行本就是一体。如果把知与行看成两件事,知道要做到,或在做到之前要先知道,则把知行分开了,只是强求个二者统一,功夫未到家。已然将功夫落到“知与行非得统一”上去了,即使统一,也未曾将功夫做到良知上,仍旧只落得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良知之学,若能心体上体悟到,则知未有简易如斯,故曰大道至简,若不能从心体上体悟到,则终会困顿于文章词句,沦为训诂好辩之学。即使强求做到,亦是不知。例如:所恶于上,勿以使下。若真是良知上明白了这句话,则自然会勿以使下,若并未良知上明白这句话,则即使强求自己勿以使下,亦未做到知行合一。功夫亦落在强求合一之上,未落到良知上,未落到知行合一上。所以致良知即是知行合一,虽文章词句不同,二者于心体上即是一理,并无两个道理,两个分别。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和特点,王阳明心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功夫需用在心体上,这样无论外在如何变化形式,终能透过现象看到“一”这个不变本质,若只是外在上用功夫,则看到的终是千差万别不见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