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读后感_900字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读后感900字

作者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去探究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何会有“毒品”与“艾滋病”如此严重的流行与爆发?讨论鸦片贸易、文化与社会转型、与这双重流行病的关系是什么?为何国际支援无效?
她通过长时间与诺苏人的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人情,去理解诺苏青年巡回迁徙的内在动力与现实折戟。作者通过丰富的个案以真实、细致的描述呈现给我们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伤痛、无奈与不可知的未来……
(我用民族,而非少数民族或者族群,这些概念,是我被本书开篇所提及的“民族识别计划”所震撼。感受到“大多数”的霸权思维。)
她对凉山青年充满了悲悯与深情(这一点从书名“我的凉山兄弟”就可以直观感受到);她对国家政权加诸在诺苏人身上的现代化计划与实践带着批判的审视;她认为“边缘化、社会不平等、文化冲击以及不明智的政府作为”是原因所在。
这是我第一次透过学术研究成果而非影视作品,“真切”地去窥视一个少数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浪潮中的变迁或挣扎。让我知道了所谓“少数民族”是一种“大多数霸权”的概念;当权者为了统治的需要直接格式化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信仰,令我震惊。
好在不管是彝族还是诺苏,都没有像作者所担心的那样,“生存时空就顺着现代性的方向随风而逝……”也有一些个体随着全球化浪潮踏浪而出了,例如给予作者研究机会的诺苏学者,给她打电话的旅美彝族后裔读者……还有那位我印象深刻的叫“晓”的读者(他对阿机子发逃亡路径图的研究与感慨让我仿佛“看见”了ta……)
作者以自我的见证,让我看到了“贫穷比艾滋可怕;无能比无钱可怕!”而精神分裂症式的政府治理,是P民的悲哀,越强大的政府越无视少数与边缘人的存在。所以每一个个体都要奋力“奔向中原”,不够强大就不要试图主动沦为“少数”。而无力的“少数”终将被“化”。
当然,我们奋斗的目标应该是世界的“多元化”与“去中心化”。
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会不时检视自己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会反思自己对大都市里边缘人群的心理态度。
最后,对作者忍受恶劣的卫生环境与艰苦的生活条件坚持长时间的田野调查,这种学术奉献精神表达深深的敬意。[咖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