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珍藏版)》读后感1400字
一场天涯一场梦,十里洋场盛孤芳。她是海上吹不停的风,亦是笔端诉不尽的传奇。丹青不渝,故以方誓;风华似流砂,故文以载风骨。
一纸丹青书不尽,多少往事风流韵。民国的浮华还未散尽,浩袅的糜丽余韵锻造出乱世之中永恒的隽秀传奇——张爱玲。
历史的笔锋转得太快,人们匆匆记住了“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我们也执拗地去试图相信,“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
传奇女子在笔端诉诸的是亘古的平凡与宿命,个人命运和爱情在金钱和时代的矛盾下屈就是奠定张爱玲作品风格重要底色。
父母于不幸婚姻的艰难泅渡、紧张的人伦关系、纷扰的世事及动荡的时局都让她深谙世情薄凉和命不从人。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的空虚与苍白无力与她自身精神深处的失落和畸形不无关系。千年封建文化的压制与扼杀,男人女人们渐渐丧失爱感知力。丰满的灵魂在宿命的阴影下日渐枯槁。爱情作为世人生命中最不可思议的约定俗成,其分量可大可小。
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将爱情的体验、人性在其中的矛盾与考验最大化、极致化。特定的年代里,那些悲剧女性的个人命运在同时代沉浮的交织之下,尽显人生与人性的悲剧与荒谬。
《半生缘》中,顾曼璐作为一个沦落风尘的女人被张爱玲描写到极致,连同她那精湛的命运悲剧。在名存实亡的婚姻面前,曼璐彻底妥协于男权社会,最终作为一个串谋者,不惜以牺牲自己亲生妹妹的幸福为代价借腹生子,这也是顾曼璐后半生悲剧命运的源泉。姐妹二人一生因为一场错位婚被命运折磨得体无完肤。
顾曼璐这种对婚姻近乎疯狂的固守与偏执无疑是旧式婚姻桎梏下的产物。一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她做不了陆振保生命里的白月光,却又自卑于丈夫心头的朱砂痣。就像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才能有恃无恐。当男人主宰了婚姻的主动权,女性只能作为一种附庸妥协于婚姻扬弃下的泥淖,乃爱情中于假寐中清醒的落寞人。
而《倾城之恋》中的受娜拉式出走影响的女性白流苏决心摆脱不幸婚姻的牢笼却难逃岁月催人老的不争事实。窒息的家庭氛围催生着她对金钱的强烈渴望。因此在面对华侨巨贾范柳原的那一刻,她决心用28岁青春孤注一掷,远走他乡。两个个安心事的人精明地盘算着这笔爱情买卖,长期的情妇和一张长期的饭票,一场勾引与算计的拉锯战就此展开,而两个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敷衍与盘算早早模糊了爱情与激情的边界 。最终还是战火的洗礼让这场游戏有了峰回路转的转机。
不可理喻的世界里,婚姻和爱情也能如此无常。白流苏嫁给了范柳原,功利的爱情里,谁知道哪一次建立不暗含着另一场坍圮?
在《金锁记》中,出身低微的曹七巧一朝嫁入深似海的豪门,荣华富贵自此开启,机关算的生活尽也随之而来。作为一个健康活力却因利被迫下嫁患有骨痨男人的婚姻牺牲品。无爱的生活和豪门的内部争斗注定导致她内心的极致扭曲。
利益往来之中,昔日恋人最终不欢而散;利益长线跟前,毫不顾及哥嫂情分;用畸形教育将儿女摧残成对婚姻麻木的傀儡;以及对儿媳的毒辣相逼无不验证着历经变态婚姻后的曹七巧已经沦为一个人性尽失,彻头彻尾的毒妇。她疯狂地报复着这个世界,就像溺亡的人不顾一切地拉人下水。
作为两代人悲剧的总导演,她人生注定在一生薄凉叹息中终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可用于谋生,却不能某爱。
我始终敬仰张爱玲在作品中保持的一双冷眼。她的冷眼不仅给众生,给乱世,也给她自己。也许只有这样的“冷眼”,才能带我们穿透历史的尘芜,看清人生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