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李鸿章传》读后感_11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1100字

百余年前的作品,今日读之,其思想之超前、意识之清醒令人赞叹。历史是胜利者书,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我们所能读到的历史课本,会有失偏颇。当放开眼界,从多角度去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时代。本书乃是梁启超先生所著,其客观性、专业性、文学性……都很有保障。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声名远播世界。西人只知东方之伟人李鸿章,却不知东方之清国,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当其少年时,进京赶考途中作有《入都》诗,中有两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豪迈气概,未尝不及太白东坡。终其一生,他是晚清的裱糊匠,他是晚清的著史官,逝后即加封一等肃毅侯,世袭罔替。未负年少之志也!

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之乱,创建淮军,光复苏浙,剿平叛乱。后再平捻乱,一路加官进爵,扶摇直上,人生得意莫过如此。然为西方所知,乃其眼光高远,大兴洋务。使鸦片以后,列强对华有所忌惮,不敢染指。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洋务派的人士是值得尊敬的,他们比所谓的清流派人士伟大太多,他们用实际行动搞好自己的国家,而不是自大空谈,保全名声。像林则徐等人,于国无益,只成全了个人名声罢了。

当甲午战败,李鸿章之颓运始,之骂名始。然则洋务失败,并非李一人之过也。慈禧揽政,官员腐败,李想有所作为,却上下掣肘。即此甲午战争亦并非日本与清国之战争,乃日本与李鸿章个人之战争,各路官员无一相助,都想看李之笑话。竟有南洋水师发函日本要求归还它广东之船舰,因之不属北洋。可见当初无人有国家之概念,及至失败,只会非议谩骂,弹劾斗争。李鸿章赴日谈判,据理力争,竟遭暗杀,凭着打入眼下的子弹使得少赔偿日本一亿两白银,免割除辽东半岛。又有谁人为其正名。

而后李鸿章履闲职,应俄国邀请出使俄皇加冕典礼,实则签订密约,此密约乃李人生最大之败笔,加剧了列强吞并中华的脚步。(密约乃是为制约日本而许俄国些许权利,招致其他各国不满,纷纷来华讨权。李未考虑到这点,只知战国合纵连横之理,却不知弱国无外交。)出使典礼后,李鸿章周游欧洲各国及美国。受到了各国热烈的欢迎,其影响力不同凡响。西人眼中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也好似大清帝国的落日余晖。此后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再被委任为议和大臣,对于列强的无理要求,一个耄耋老人无力地反抗着,最终气死在条约签订之前。

观李鸿章一生,前半生意气风发,后半生悲凉落寞。他称不上伟人,但晚清这个舞台上,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教育等能力能出其右者,无人。李鸿章不应该像今人所认为的那样,当有人为其发声正名。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