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800字
『题外话』
到3月27号,正好是我跟初恋分手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是我未曾经历过太大痛苦磨难和沧桑的二十多年中所遭受的最深刻的劫难。我想我不能再让痛苦和思念的情绪对我叫嚣不止了。我不能奢求朋友们长时间的安慰和陪伴,我不能向爸妈哭诉或者表露我悲痛的情感。所以我需要为我无处安放的眼泪和无奈寻找一个容身之所,终身的不被抛弃的寄托,便是书海。
“微信读书”是在他的推荐和影响下开始接触的。其实我内心还是抵触的,看书的软件有那么多,我何必要跟他用一样的呢?可是人大抵就是如此吧!总是被周围的人和事裹挟着、簇拥着往前走,尤其是当一种讯息或文化慢慢发酵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唯恐自己慢一步就会跟时代脱轨,就被这个丰富的动态的圈子所淘汰。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那两万字论文的压迫,让我每天都过得异常艰辛。我想我不能再闭门造车了,我需要灵感。而灵感从何而来?只能是在别人的智慧里碰撞出不一样的星火。
我希望在大多数人都在探讨的言论中,我不求自己能多么见解独到鞭辟入里,但至少我知道我听过我了解。
『言归正传』
前两天在刷微博的时候滑到一张书单,其中一本就是刘瑜的这本《送你一颗子弹》。我喜欢这个名字(对于未知的事物,无论是看书,听歌还是电视剧,都会先选择名字够吸引我的。)另外我也对作者有好感。第一次听是在最近热播的良心节目《朗读者》里知道的。她的《愿你慢慢长大》现在几乎无人不晓了。跟大家一样,最爱那句“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一听就知道是我想要的。是的,这就是我喜欢的文风,在风轻云淡的文字里总有一种哲学和反思的韵味。于是,我选择了刘瑜这本《送你一颗子弹》开启我我的微信读书之旅。
(其实,我还没有看完,我刚读完了免费阅读的部分。但是已经按耐不住自己的这些要记录要表达的想法了。)这本书大多记录了刘瑜先生的身边人所发生的身边事,或是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或是对某本书某种音乐的点评和感想,或是对某个作家某种现象的论述。她总能从某种生活现象上升到一种文化,一种观念的高度,从人性的顽固和自私延伸到捍卫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我总是被她深刻的思想和温婉有力的文字所折服。但有的篇章我不能透彻理解,比如《红唇》,抓不住先生想表达的主题;有的文章却也不能苟同,比如《词语洁癖》。我觉得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产生和存在的内涵和意义,都是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特点的集中反映。如果说某个字或某个词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不自在,那大概是因为所使用的语境不够贴切,该用口语的时候却咬文嚼字,该对着老乡说方言的时候却一直在用普通话一样,用错了地方。
该书类属于文学随笔,不是伤春悲秋的青春小说,也不是鼓舞人心的心灵鸡汤,也没有吸人眼泪的煽情感动,刘瑜先生的伟大和成功之处大概就在于她不仅能从稀松平常的生活中滤出道理,而且能把这种常人难以诠释的道理娓娓道来,更是在于她不是喋喋不休地灌输,不是平白直述,而是能用最通俗最简单的类比引起共鸣让人豁然开朗,不禁感觉她说得甚是有理深得我心。她用她观察生活的视角来感染我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可爱的有些任性的同龄姑娘在跟我叽里呱啦地讲一些她经历的有趣的事,她津津乐道我愿意倾听。既是随笔,说的都是关于自己的东西,具有强烈主观性,未免一些观点看法有失公允,不是放入四海皆可行的大道理。这些都可以理解,读者大可求同存异,无需完全刻意去认可,还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不摒弃自己的观点就好,辩证地看问题。
刘瑜先生能从日常琐事中拾取智慧累积成14万余字,600多页的巨作,可见其对人生的拷问,对人性的思索,对政治历史的探析都源自于生活这方沃土,她无疑是一个对生活热情而敏锐的人。这哪是刘瑜先生送我的一颗子弹,这足以是好几个弹夹里的子弹,颗颗直击胸腔,每到划线记录分享的想法都是在我心上用力地开了一枪。我觉得读书的收获不一定是要记住多少书中的知识,不是当时留给多大的震撼和决心,而是你要知道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什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道理和启发。看书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风景,而应该是精挑细选后可以带回家的纪念品。
(啰嗦了好多,只是想记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可能下次再看的时候又会是不一样的体会。推荐指数:四星。因为还没有读完,那一星日后再补,不知道可不可以写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