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_1100字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1100字

每次看到医患纠纷的新闻,都忍不住感慨,医生和患者从来不是对立的,怎么越到科技发达的现在,医生和患者反而演绎成了一对仇家?有患者不懂医不接受悲剧结果的原因,也有医生不作为不告知不解释的问题。如果医生真正做到了治病救人或者如实告知,病人了解病情不以悲痛责难医生,这对紧张的关系想必可以缓和并得到解决。

很大程度上,医生被病人的期望给妖魔化了,有时候病得越重,就越希望有奇迹发生。可医生不是神仙,并不能事事扭转乾坤,逢凶化吉。郎大夫的这本书给了读者一道打开的门,赫赫有名的协和医院主任,走下“神坛”有着怎样的日常工作、业余生活。

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行当,病有不同,术有专攻。但医生最不可做成只知解剖不问人情的冷面手。郎大夫虽为男士,却身在妇产科终生与女性打交道,深知对病人人文关怀的重要。他把美国名医特鲁多的名言作为金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更深有体会的写道“你必须了解,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治好的……很多时候,医生更多应该给予的是人文关怀”。

真正的医者从不以医术的高明引以为傲,反而会无比感谢他的病人,医者和患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医生在对患者的医治中丰富并成长,患者因医生的救治而康复或舒缓。郎大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笔下点滴记录着病重的女孩不顾自己而担心家人伤心的感伤,也记录着地震发生时给产妇接生的惊心动魄,他为没有关系的年迈病者建立关系,也因病人答谢一定送他的鞋垫牢记一生。他重术更重仁。医者,真正为患者着想,从救治角度出发,才是拥有大医德之人。

他以身示范,制定标准,术前看望宽慰病人,术后关爱问询病人,更多的从责任着眼,鼓励追求知识、崇尚人文。对于年轻的医生,他严厉不失关爱。有一个打动人的细节:他有三种情况需要“站台”。第一,遇见别人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第二,年轻大夫技术已经过关,但是他们需要有他上台才能心里“有底”;第三,医学是有风险的,遇见有现实复杂情况的手术,为了有个主动担责的人,他也要上手术台。

郎大夫认为医生是“把冷静的理解和热烈的感情集于一身”,著书立说推动了医学科普并撰写相关文章、书籍。疑难记下来思考,心得记下来参考,感怀和收获也一一记录下来,总结反思。良好的职业习惯让他在从医之路丰硕满载,而他也乐在其中。

郎大夫资历老,经验丰,事务也多,可仍读书不止、笔耕不缀,每月买够20本书。实在是让人敬佩,也令自己汗颜。忙碌如他每天都会独处办公室一小时,回顾、反思并记录。相比之下的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不思考呢?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