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_1600字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1600字

明史看了不少,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到《万历十五年》,还看过张居正、王阳明等传记史料,不少历史已经是相当熟悉了,不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依然能给我不少触动。与一般史书不同,本书只从明史中提取了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共七位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尤其是对朱元璋浓墨重彩,既有大量的史料,又有不少感触评论,体裁别出一格,读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书中对朱元璋的描写和评论,也让我能够重新深入了解这位大明公司的创业者CEO,穷苦出身、血战上位、情商出众这些是早就知道的,但创业之后如何守成原来就知之不详了。农民出身的朱皇帝,凭借着农民的坚忍、小农的狡诈和对农民的理解取得了皇位,但同样也用农民的意识去经营公司。他将君权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起强有力的一元化集权领导。为了确保子孙后代能够千秋万代基业长青,他规定了子孙后代不需干活也不得干活,藩王不得擅离属地,甚至给后代皇帝规定了极为详尽的训典不得更改,把后代们都捆绑在属地和教条中;他制定极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重农抑商轻文禁海,把人民也捆绑在土地上;他知道读书人的作用巨大,所以在自己大力招揽任用读书人的同时,不许自己的部下随意任用读书人,并创立八股文这种束缚文人创造力的科举制度;他对各类官员管理者极为苛刻,甚至鼓动底层百姓不走行政程序法律程序直接打倒国家干部(不知道文革是不是学的这一手?)。老朱的目的很小农,就是要创造一大帮安分老实的愚民,成为他子孙后代永久的奴隶。明一代的经济、文艺、贸易、航海,对比宋元两朝是大幅的衰退;而君主专制和人民的奴性均是空前的。当时的欧洲已逐步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光荣革命、文艺复兴等引导着西方走向政治、文化、经济的进步。此消彼长,待之鸦片战争前,已是彻底不可同日而语。
但老朱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打的如意算盘不仅没有奏效,反而是给帝国和民族埋下了祸根。他的后代子孙成为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而没落王孙不能工作也生活凄惨;户籍制度难以为继,沦为耗费巨额行政资源的废纸,后期依旧是流民四起;最苛刻的官员管理制度造就了史上最为贪腐的官僚阶层;他想打造的顺民,反而是出了象张献忠这样的极度暴民;最可悲的是真正被奴化的人民,既被暴民们屠戮,在面临清王朝异族入侵时,也鲜有血性民众能够奋起反抗;忠臣们纷纷变成贰臣,清王朝巧妙地利用一帮最能干最勇敢的汉人打下了汉人的江山,继续沿用老朱的方式奴役人民。即便是老朱最为看重的凤阳老家,原本是要大兴建设大肆移民成为中心城市的,反而是在他高度关怀下,生态环境被极度破坏,沦落成“十年倒有九年荒”。可以这么说,怀着私心,靠个人力量是很难真正把事情做好的。唯有靠不断改革创新的制度,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才能真正做到基业长青。
其他的人物描写,在本书中相对都没有那么突出,作者的目的是取下历史教材给他们挂上的脸谱,重现他们有血有肉的一面。张献忠不仅是农民起义领袖,更是杀人魔头。吴三桂并非天生就是无耻的汉奸,也曾是风华正茂的英雄好汉,大义灭亲、忠心耿耿的名臣。但正当他兴致勃勃地攀到半山腰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脚下所踩的原来是座冰山,正在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缓慢消融。国事、家事的巨变也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变,进而也让民族、国家的进程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让人不胜唏嘘。
随着刘邦、朱温、朱元璋之类的底层人物一次次由社会最底层上升至社会最高层,以实用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底层文化不断扩散,“百家争鸣”的时代越来越远。而这几个朝代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调整和维护那样的制度。它是一次大修,是一次保养,是一次升级,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创新。每一次农民起义,不论成功与否,都让这种落后的制度更为巩固,甚是可悲。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