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意义》读后感2700字
读完了陈春花《大学的意义》,今天先写一个和本书无关的感悟,以后再写和此书相关的内容。
很快又一本书看完了,我很惊奇的发现自己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这就好像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一样。
关于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记得我们大学老师还给我们做过一个解释,原因就是:在小时候,每过一年或者两年,自己年龄的增量是100%也有可能是200%;等到20岁的时候,每过一年自己年龄的增量是5%;若是等到自己70岁,每过一年自己的年龄增量就变成了1%,相对于自己之前的经历简直微不足道,所以感觉时间越来越快。
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己每读一本书,都是建立自己已有知识架构基础之上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就是寻求新知识、新认知的过程,自己熟悉的内容,自然就读的快了,甚至可以直接跳过。说道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关于“信息过载”的话题,是我在得到上看到的。
下面是罗振宇的原文:
经常有人抱怨“信息过载”,简单说就是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担心自己接收不完,所以觉得很焦虑。这似乎也是很多人不喜欢这个时代的原因。
那这是个问题吗?我们通常的感觉,是。但是万维钢老师说,不是。信息过载是一个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看两个旁证。
第一,每次信息技术进步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声音。比如印刷术发明了,当时就有人喊信息过载,那么多书怎么看得完?对啊,今天有人在批判互联网信息过载的时候,他们怎么不想想: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书籍那么多,他都看完了吗?原来,你怎么不觉得那么多书,导致你信息过载了呢?信息从来是海量的。
第二个旁证是去年美国发布的《皮尤报告》。它说,美国只有2成的人感觉信息过载,这比10年前要少。而且,就这2成人,还主要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和老年人。大部分年轻人并不觉得这是个事儿。
上面说的这两条旁证说明了啥?说明信息过载不是今天的事,而是一直以来都有,并且只对少部分人造成困扰,并且是那种只要适应了就能缓解的事。
有意思的来了。你发现没有,问题转化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信息过载怎么办?而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觉得信息过载呢?
万维钢老师的答案是:如果你面对信息的丰富感到恐慌,那是因为你接受的信息还不够多,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够熟悉。
这个答案有点意外吧?这就好像是在说:你之所以觉得撑得慌,是因为你吃的还不够多一样。
我们来看万维钢老师是怎么分析的。
对我们来说,真正有效的信息是啥?就是你感到意外的那些东西啊。比如你进了自己熟悉不过的办公室,这里的一桌一椅对你来说,都不是信息,因为见怪不怪了嘛,但是如果你的办公桌上突然多出了一个新来的快递,这是意外,这对你来说就是有效的信息。
这个道理好理解吧?好,那么推论就来了,你对这个环境越熟悉,那些能让你意外的东西就越少,对吧?反过来说,如果你觉得信息太多,就是因为让你意外的东西太多,那是因为你对环境的熟悉度太低。对吧?
所以,你看,这不就推导出万维钢老师前面那个结论了吗?你觉得信息过载,是因为你对这个领域的信息不熟悉。
这个结论,听起来反常识,但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这其实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
中国一年生产电视剧一万多集,你肯定看不过来,你觉得信息过载了吗?没有啊,你翻来覆去都找不到几个好看的。你说国产电视剧质量不高,那好莱坞电影和美剧呢?其实真让你觉得非看不可的,也没那么多部啊。你会为觉得看不完而焦虑吗?你在音乐网站上办了会员卡,你会因为听不完而焦虑吗啊?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娱乐内容吗?如果是正经内容呢?比如说一个学者,难道不会因为看不完那么多书,那么多论文而焦虑吗?
还真就不会。我们用户有很多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其实他们都知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真的让人眼睛一亮的信息,好书、好论文,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比如我,天天等着看一些人写的书和文章,觉得他们的产量太少了,不够看啊。再比如说万维钢老师,他的专栏《精英日课》,就是要向得到App的用户介绍英文世界的新思想。他每天要浏览大量的网站、杂志、书籍寻找新思想,他的感觉也不是信息过载,而是好东西很不好找。
那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信息过载呢?有啊,就是第一次进入陌生领域看见不熟悉事物的时候。我自己就多次有这样的人生经验。
比如我人生中第一次进超市的时候,那是几十年前了,觉得东西好多啊,眼睛都看不过来。超市去多了,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再比如我第一次到美国奥特莱斯折扣店买东西的时候,觉得那么多名牌东西都那么便宜,得拼命抢购啊。可是最近一次我去奥特莱斯,一件东西也没买,觉得没什么可买的。我们平时去陌生的地方,去的时候觉得路远,回来的时候觉得路近,也是这个道理。
你看,回到万维钢老师的那个结论了吧?你觉得信息过载,引发焦虑,原因不是信息多了,而是因为你对这个领域不熟悉。
听完了这节课,我自己还有一点引申。万维钢老师说的这个理论,其实揭示了商业竞争的一个新维度。
你想,为什么信息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熟悉的人不会觉得焦虑?不是他们都吃透了这些信息,而是他们还是在所有信息中选择那些体验最好的信息。一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时间、带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他对体验的要求是水涨船高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有效的信息还是那么多。这意味着人对信息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说,今天的电影水平比几十年前进步多了,随便拿一部中等水平的,放到20年前肯定都是大作,那些特效啊,技巧啊,当年的人没见过嘛。但是,放到今天,他就是一部中等水平的电影。这背后变化的是啥?是用户对体验的要求提高了。
过去我们讲商业竞争,通常都是指的是自己产品和服务水准的提高。但其实还有一个着眼点,就是努力提高用户的体验。体验这个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旦提高上去,就不会退转了。用户见过好的,就不能再容忍比较差的。
比如说有一个餐饮集团的老板就跟我说,他们对后厨的干净程度要求极高,高到地面上不能有一滴水。你说,这有啥用,后厨搞那么干净,吃饭的人也看不见,食品干净就行了呗?为啥要管地面?
那位老板说,这是为了那些大厨的体验。把后厨卫生搞得那么干净,就是为了别的餐馆没法挖他的大厨。就是用高薪挖走了,这些大厨也会因为受不了他们的脏乱差,还会回来。你看,体验不能退转。
我们得到App在做内容的时候也是这样。不敢说内容尽善尽美,但是我们确实在严格把握一条金线,就是每一个提供给用户的内容,都必须有足够的信息浓度,说白了就是干货要多。这就是在管理用户的体验。客观上的结果是,用户就不再能够忍受那些信息浓度低的内容了。
小结一下今天说的话题:第一,无论信息多丰富,对于熟悉和习惯的人来说,都没有信息过载的问题。好的、新鲜的信息永远都是稀缺的。第二,信息越丰富,用户的体验就在水涨船高,这是一个不可退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