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情(最新最全译本)》读后感1100字
我是在看完《菊与刀》之后找到这本书的,因为我们往往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视而不见,所以希望能找到一本书来看看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文化和性格是什么样的。
这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一度看不下去了,因为我发现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中国人的性格,不如说是在数落中国人的毛病。这些毛病一方面来自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是当时贫穷的中国人无奈的外在表现。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格已经焕然一新,而书中说描述的很多性格都已经不适用了。正是如此,看到一半时我已经对此书失去了兴趣。
但是,当我看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的观点又变了。从书中的种种描述来看,作者是做过大量的研究而且已经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了。他对彼时的中国人保持了同情与尊重的态度,并没有表现出来自强国的傲慢。正是他的这种态度,让全书的内容变得真实可信,所以尽管我已经不抱有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当前国人的性格和思维逻辑的希望了,没法把这本书当做社会心理学书来看,但是可以把它作为历史资料来了解。
《菊与刀》里作者说作为人类学家她必须对另一种文化同时保持苛刻与宽容,这本书的作者也算做到了。尽管本书没能像我原来设想的那样分析出中国人做事情的根本逻辑和其文化基础,但至少它忠实地记录了一百多年前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看它就像看一组老照片,对比着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是会有很多感慨。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最后两章,倒数第二章分析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最后一章分析当时中国的出路。作者并没有对中国的改革和进步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确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那这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作者认为中国人因循守旧,可是他没意识到中国人在危机的时刻拥抱变化比谁都能彻底,被崇拜了两千年孔子不还是被我们砸得稀巴烂?中国人不认对错,只认好坏。正是如此,别的文化优秀的品质我们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吸收进来。
以前看过这样的观点,中国虽然在历史上被外族侵略和统治过很多次,但这些侵略其实最终都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更强的活力。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正是因为在骑马的民族的外力推动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补钙。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国家这次的复兴可以说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那一百年中承受的苦难以及受到的文化冲击是密切相关的。每次想到我们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性格来弥补自身的缺陷这一观点,我都会想到之前看过的动画片《犬夜叉》里的大反派奈落,他故意让其他妖怪吃掉,最终却成为法力融合后更强大的身体的主宰。
最后,我有点好奇我们的邻居印度是否也有崛起的文化基础,希望能找些书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