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读后感1200字
感觉非常麻木的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又变得很感性,很多地方都看得要落泪。不能仅仅说是矫情,就像梁思成遇到营造法式后形成的心灵冲击最终促使他走向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一样,常书鸿遇到敦煌莫高窟的图集后决意到敦煌一穷二白,重新开始。当然这本书的关注点不在常先生本身(但是对于他和第一任妻子的故事还是让我唏嘘不已,一点点好奇心驱使我又跑到了常书鸿美术馆去求证这个阶段的一些微妙变化,一楼展厅那副画于法国的全家福油画像以及一些家庭合影和常沙娜在回忆录里提及后期的母亲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还有那段常书鸿在得知陈芝秀死讯时的冷漠与后知后觉对“她死了”的追问实在让我难过。 纵观整本书,家庭与工作的矛盾似乎始终横亘在一代代敦煌人之间,对家庭的歉疚始终是很多人心头的缺憾,也成为更多人离开敦煌的可以理解的理由。“献完青春献子孙”曾是对某个时代一类人遭遇的精准评价,在敦煌人身上也许不完全贴切,但是在个人理想追求和民族情怀驱使下的敦煌人的确由于家庭角色的缺位而有一种隐痛,这也许是我不了解的更为沉重现实的一部分。)。总体而言这本书是对一代代坚守的敦煌人梳理,有了人,敦煌的形象才在我心里鲜活生动起来了,不像之前读冯骥才先生的 人类的敦煌 较为抽象。敦煌的艺术来自一代代无名艺术家,想起古代精湛的建筑技艺也都来自一代代无名的工匠,这种文化的发展 积累 创造 传承而臻于完美的演绎令人对悠久而淳朴谦逊的历史心生敬畏,这也许也是为何尽管千难万难仍有人痴心不改,虔诚而谦卑地去研究,甚或放弃收敛艺术个性,最大程度尊重历史原貌。 众人受到召唤,这个名字取得好,我始终感到敦煌在这里呈现的是一种巨大感召力。佛教在这里呈现的博大包容也很令人动容,还是挺认同佛教不仅仅是宗教也是哲学的说法。 事实上把时间轴拉回创作这些壁画塑像的彼时彼刻,这些洞窟就是那时的人们膜拜祈祷的地方,和现在去寺庙烧香拜佛是一样,一千年后家乡旁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若能保存完好也许也是那时的人们观察研究的珍宝。这一个角度来说,我喜欢接近俗尘的文化,因为我理解的艺术最开始就来源于生活,具有实用性而非单纯观赏性的作用。是历史的演变赋予这些遗存的古迹新的价值和意义,但孤独置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的时候似乎因为脱离它本初的生存环境而拉开了和普通大众的距离,变成高贵的艺术品。但是古今对比后发现,如今的寺庙香火依旧旺盛,不乏香客和信徒,各种佛像塑像也都有,但是从前的真的精致得很。功能上似乎同样是寓寄信仰的场所,但好像以前人家用心虔诚很多啊。不过另一面,起码这个形式还是流传下来了吧,一些历史古旧的寺庙因为毁损又原址翻新供人继续礼拜似乎也说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