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读后感1000字
我们根本的、唯一的目标就是了知真理,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接近真理。但我们有种持续的无明的习性,它根深蒂固。很久之前,我们没有选择希求真理或者被真理吸引,而选择在不真实和幻觉中寻找舒适;所以现在,我们变得如此习惯于幻觉,以至于追求真理看上去痛苦、乏味而毫无益处。
我们的世界缺乏足够的静思与正念。如果我们真正静下来思考,也通常是考虑那些外在的、物质的事情,而几乎从不专注于内在的或者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静思不一定得是复杂或者神秘的,正念也不一定意味着卫道士的说教。相反,静思和正念可以是绝对直截了当的——只是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纯粹而简单的观察。
试图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找完美是有挑战的。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寻找一位终生伴侣,这有点儿矛盾。也有其他许多因素,看上去微小,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代世界的一切就是被设计成让我们彼此疏离。
更强的对自我的执着意味着更多的不安全感、更强的偏执狂、更加容易激动生气、更加盲目,以及更少的自在放松。所以,那些我执更强的人有着更厚的外壳,当然就更加不幸。
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两种外相表现。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现就是变得谦逊,修行好最好的表现是没什么烦恼——不会激动或愤怒。如果你没有这两种表现,那么你就没有学好也没有修好。
从愚昧状态开始,你需要变得聪明起来,而最终也得摆脱聪明本身。
一个人还需要非常诚实才能有创造性。诚实是困难的,因为我们习惯于不诚实的思考。我们受到这么多禁忌和压抑,而压抑会让你的创造性陷于困境。哪怕只是为了部分的有效沟通,你也必须屈从于其他人的沟通方式,然而,与此同时,你还想让他们知道些他们尚不知道的事情。那总是困难的。
如果你超越特定区域、非同一般地思考问题,却又试图留在正常区域里,那么融入社会将会有多难。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绝无可能长生不老时,为之积攒钱财真的是没有意义。那么,如果你有多余的钱,或许就会知道可以花在哪里了。我甚至不是在说建塔或者去闭关,而是去非洲或者澳大利亚看日落之类。有很多事情我们能做却不去做,因为我们都准备活很久。我们所有人都认为真正的生活几年后才会开始。
即使你现在准备得不是很好,但有一点儿佛教知识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金刚乘,有一些经典,例如《中阴得度》(BardoTodhol),事实上它涵括了中阴阶段的所有体验,以及应该如何应对的全部内容。这部经典也叫做《西藏度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