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
《局外人》大概六万字,看得挺快。
一个叫默尔索的小职员过着自己略显寡淡的生活,因为稀里糊涂地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
因为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因为记不清母亲年龄和得知母亲死迅时不曾流泪;因为他在为母亲守灵时抽烟喝牛奶咖啡;因为他说不上母亲的确切岁数;因为他在母亲下葬第二天都和女朋友看了电影,所以检察官宣称“既然他对人类良心的基本反应麻木不仁,当然不能对它再有所指望”,他被审判质疑抨击灵魂之后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
荒诞吗?不可思议吗?加缪的哲理体系“荒诞—反抗”、萨特的“存在—自我选择”哲理、马尔罗的“人的状况—超越”哲理是法国20世纪精神领域里交相辉映的三大灵光。
本来是法律的审判,结果却变成道德的制裁。如果用道德的制高点来宣判死刑,那这件事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他对母亲、朋友、女朋友的态度仿佛是个局外人: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说这个毫无意义。”
“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
“她问我爱不爱她,我对她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不爱。”
“我什么话也没有说,他就问我愿不愿意做他的朋友。我说做不做都可以。”
“不过对我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
“这一切实际上并不重要。”
“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
默尔索就像孤立于喧嚣海洋中的一个寂静的小岛,格格不入。
在亲情上,表面冷漠淡然地不记得母亲多大年纪,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得知母亲死讯时不曾哭泣,但他总在不经意回想起母亲“比我更不幸的人还多着呢,不过这是妈妈的思维方式,她常这么自宽自解”、“我回想起了妈妈葬礼那天女护士说过的话”。他看到了母亲在晚年渴望爱情,在养老院里可以有同龄人陪伴“很久以来,她一直跟我无话可说,她一个人在家闷得很,到了养老院,至少可以找到伴”。
在友情上,他明知雷蒙品行可疑却无世故考虑,答应和他做了朋友之后,不为缘由的有求必应,进而被对方推进是非恩怨的泥坑,陷入命案,但他从始至终从未对雷蒙有过半分指责抱怨。
在爱情上,他对玛丽说结不结婚都行,但爱是肯定,迟疑或许是因为不愿付出自由,他赞同看守长说的”什么是自由?女人就是自由呀!你们被剥夺了这种自由”,或许是害怕变成像沙拉玛老头儿的婚姻“他和老婆在一起并不幸福,但总的来说,他俩过习惯了”。
“我没有权利对人表示友情,没有权利抱有善良的愿望”,看似麻木可能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世人都知道,活着不胜其烦,颇不值得”,是啊,这荒诞的世界不值得,这荒诞的故事也不值得,但因为活着所以不胜其烦,也只好“都可以”、“都行”、“可有可无”、“并不重要”。
故事的最后:“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喊叫”,是虚无的绝望,是最后的反抗。